讲明解决的办法,倒是先从人性的角度说起。
李世民本人固然精通儒学,往日里也没少口称圣人有云之类的话,不过么,他老人家其实打心眼里就不怎么欣赏儒学那一套,此时听李贞拐着弯子将孔夫子痛批了一番,颇有些个大逆不道之状,登时便莞尔了起来,可也没多说些什么,只是比划了下手势,示意李贞接着往下说。
李贞会意地点了下头道:父皇,以关中为例,自我朝立国以来,耕田面积累计增加不过两万余顷,仅占现有耕田总数的三成不到,且大多非良田,然人口之数剧增近四倍,授田已渐不敷用矣,为田之肥瘦故,行贿之事渐增,朝廷虽三令五申,却未必能禁,此皆人争之性所致也,又有功勋权贵家,每多瞒报荫户,私瞒人口数,以图利,朝廷虽时常派人查番,却亦是虚应其事罢了,终归不是解决之道。便以小民之桑田而论罢,设某甲有桑田十亩,子二人,其若丧,按我朝律令,二者各得其五,若每子又有子二人,则桑田每分愈细也,到得曾曾孙辈,岂非无立足之地耶?北魏之乱便起于此,父皇不可不察。
唔。李世民本就是个心思敏锐之人,一听李贞分析得如此之细,立马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之所在人均耕田一少,购田之事便会剧增,哪怕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得为了生存,此事一多,再加上豪绅从中搅和一下,则土地大规模兼并已是无法禁绝了的,一念及此,李世民的脸色登时便严肃了起来,皱着眉头,老半天不吭气,末了,豁然抬起了头来,看着李贞道:贞儿对此有何良策么?
父皇,儿臣对此事思之已久,有二策或能解之,其一曰:移民,即将巴蜀、关中等人口众多之地中富余人口向关东、山东、荆湘甚或是安西等地迁移,授之以田,教之以礼,平均地域人口,然此策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一待各地人口渐多后,地又不敷用矣,以儿臣预计,最多可保五十年之太平,而后纷争将再起矣;其二曰:田赋法,具体为按田亩之多寡缴纳赋税,无田者不纳赋税,又以逢十抽一法,对商户征税,两者相辅相成,当可确保朝廷之岁入不减反增,此二法虽有可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之患,然却另有一碍难之处,那便是不利于鼓励开垦新田,由是故,此法虽善,暂时无法行之,依儿臣私下预计,三十年后,人口已多,田亩开垦足够,或是施行此策之时机也。李贞见李世民已然动了心思,也就不再有所隐瞒,将自己所设想的解决之道和盘说了出来。
李贞这么一说,李世民自是完全听懂了李贞的整体构思,那便是先移民开关东等地,而后再行一揽子解决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