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离所言李贞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以李世民的睿智,又岂是那种心慈手软的人物,如何会看不出挟裹小部落之兵为己用的好处之所在,更不可能因李贞杀了万余突厥部众而有甚看法,当然,为了照顾朝野的非议,给李贞一个薄惩却也是难免之事,至于安西军制变革一事上只怕就未必符合李世民的看法了——府兵制之原意除了藏兵于民,不用专门的军费来养军的好处之外,更主要的是此策能防止将军们趁兵造反,而李贞目前所行的职业军人制,不但要拨出大笔的专门军费用于养军,还很有可能造成这支军队转变成李贞的私军,这等局面已触犯到了帝王的底限,哪怕李世民再开明,只怕也不能接受,在李贞看来,这才是李世民始终不曾表态的根本所在,若是现有军制因此而被叫停,李贞先前的努力也就自然要付之流水了,这是李贞无法承受之重,再者,一旦李贞受了罚,势必会影响到其本身在安西的威信,原本就不怎么听指挥的伊州一系的官员势必会更离心离德,而负“罪”在身的李贞若是没有个新功劳,要想上表弹劾王栓恐也难以通过朝议,如此一来势必会影响到安西下一步的战略布局,这一切加在一起而论,实际上李贞已没了选择的余地,再说了,坐以待毙从来都不是李贞的风格,故此,尽管走太子李治那条路有极大的风险性,李贞也只能咬着牙上了。
“老九么?”李贞皱着眉头想了想,右手无意识地敲击着身边的茶几,好一阵子之后,霍然而起,低着头在书房里来回地踱了几步,猛地站住了脚道:“也罢,那就试试好了,具体该如何运作,还请先生明言好了。”
尽管莫离早就知道李贞的个性,可一听李贞到了底儿还是选择了奋起抗争,不免还是心头一紧,不过他也知晓李贞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不会轻易做出更改,也就不再出言劝说,飞快地皱了下眉头道:“殿下明鉴,晋王自当上太子以来,始终深居内宫,从不曾入主东宫,更不曾参理过国事,何曾有过太子之荣耀,其心未必甘心如此,更何况其人好色,幽居宫中,实非其本心,左右不过是今上之意罢了,若是以令其入住东宫为要约,自可说服其出面相助殿下,只是如此一来,太子势必得到出头之机会,一旦其有所表现,将来要想赶他下台势必难为了。”
由于李贞在夺嫡事件中参与了一腿,整个历史早已面目全非,不单原太子李承乾被废的时间提前了一年,诸位被贬出京的皇子们在京师的势力也没有像原本的历史那般被彻底消除,至于上了位的李治则全然不像一个太子,丝毫没有一点太子的权柄,别说参与国事了,便连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