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道还施其人之身,故意赞扬任恺,推荐他担负选拔官吏的重任。结果,任恺事务繁忙,跟司马炎接触日少,渐渐疏远,最终落得一个免官的下场。这件事本是由任恺弹劾贾充而起,因为任恺素有清名,也就让贾充多了一条罪状。
当然,贾充性格谄谀,喜欢拍马屁,也确实是他为人上的一大弱点。然而,除了以上两点之外,他也再没有过太大的恶行。事实上,朝廷现在推行的《泰始律》就是在贾充主持下编撰的,也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才首次将律和令的概念区分开来,算是古代立法史上的一项进步。
不过,贾充反对伐吴,倒也不是没有私心。他年纪已经大了,而且位极人臣,伐吴成功与否,并不会给他带来更多的功绩。一旦伐吴失败,很可能会动摇整个朝廷的根基。贾充因为指使成济杀死曹髦的缘故,已经牢牢绑在司马氏的战车上了。如果司马氏的统治发生动摇,他们贾家一脉也极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所以,贾充反对伐吴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因素,那就是他不希望自己目前平静、奢靡、富足的生活被某些不确定的原因给打破。
卫平却拱手说道:“岳父大人,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魏武之所以饮恨赤壁,皆因北军不习水战,又兼水土不服,疫病流行。如今,朝廷已经收复西川,则长江天堑与吴人共之。只要遣一支精兵顺流而下,东吴指日可破!”
除了贾充指使成济杀死曹髦这段故事之外,卫平并不知道其他的情况。就连那段故事,他还是得益于一部《三国演义》对三国知识的普及。不过,卫平并不在乎贾充的名声如何,也不在乎贾充的功过是非,他只知道贾充现在是他的老丈人,对他也着实不差,那他就有义务提醒贾充,不能让贾充犯下方向性的错误。而伐吴就是朝廷今后一段时间的大方向,这一点卫平非常清楚。
贾充没想到卫平小小年纪,却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不由对郭槐的眼光越发佩服。但他还是坚决地摇了摇头,道:“说来容易做时难。吴人在江面上布下铁锥无数,又以粗索锁江,朝廷大军又如何顺流而下?”
卫平笑道:“此事易也。可扎竹排数只,顺流而放。于排上多置火油,候排为铁索所阻时,可付之一炬!”
这个办法在《三国演义》中载得明明白白,卫平信手拈来,自然毫不费力。贾充却听得精神为之一振,连声道:“此计大妙!老夫当申明皇上,为贤婿记一大功!”
终究是剽窃前人确实运用过的计谋,卫平难免有些汗颜,慌忙推辞道:“小婿的亲事不便公诸于众,此计便作为小婿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