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淀湖雾朦胧,气海电徜徉(4 / 7)

人丁渐少,宗族兄弟繁衍甚稀,传至老夫,仅只娟娟一个孙女,也是天数。老夫年迈,宁死亦伐会离开祖宅。常先生……”

常青一伸手,点点头道:“在下方才便已说过,‘但有所命,万死不辞!’,护送娟娟去苏州一事,便交由在下。”

那老者大喜道:“好,事不宜迟,老夫立刻准备。”

当下取出一些娟娟备用的衣物和生活用具,又将自己的旧衣衫赠了些给常青,还夹带了些干粮,并同些许碎银铜板,装了满满两个包袱,扎好交到了常青手中。

将近中午,太阳最为火辣辣的时候,镇上百姓皆是懒懒散散的躲在树荫下用膳。那老者却带了常青悄悄的出了后门,折了个弯到了一处小池塘前。那池塘较为狭小,四周满是高及人肩的芦苇丛,于弯曲处竟然还有一条河道,歪歪斜斜的似乎通往远处。却在池塘边,停泊着一叶扁舟,只堪搭载三、四人。那老者招呼常青上了小舟,解开系在木桩上的绳索,用桨轻轻滑动水面,小舟缓缓驶开。

入了那处曲折狭小的水道,转了数个弯后,面前竟是豁然开朗,令常青双目一亮,方才审知此河道原通往淀山湖。

那老者轻摇桨橹,指着远处高耸的一座红塔道:“常先生可知此塔为何塔?”

常青细目望去,却见那塔身呈方形,造型秀美绝伦,精致雅观,顿时想起21世纪时的上海松江方塔,脱口而出道:“此为方塔!”

老者吃惊不小,停止了划船,询问道:“常先生自幼飘荡于海外,缘何晓得方塔一名?”

常青搪塞道:“噢,海外也有不少中华地理掌故典籍,在下闲来翻书,因此晓得。”

老者消去了疑惑,心中愈发的钦佩眼前的这名“奇男子”,庆幸自己将娟娟交付于他实为不妄,便继续划船,口中道:“此地原属楚,为春申君黄歇封地。相传黄歇开凿春申江,故此地又名‘申’地。唐天宝年间即设青龙集镇,当时海舶云集,烟火万家,时人比之杭州,至本朝则改为青龙镇。此塔乃始建于熙宁年间(注,公元1086年一1094年),为兴圣教寺塔,因塔身呈方形,又俗称方塔,闻名于江南。”

谈笑间,小舟已进入了淀山湖水域。不远处却有一片面积较大的荷塘,荷叶相连,水天一色,端的是好风景。再加上有一群翩翩少女纵舟戏逐于荷花莲叶之间,红妆绿叶相映成辉,正如诗云:“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

常青知道,在中国的东半部,有一条明显的地理界线,称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