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5章 运动之外的另一面(9 / 25)

,所谓的米国伟大运动员,有多么的无语。可能是用多了,自己都觉得不用药就不可能跑得快,结果这次他碰上的不是约翰逊了,是博尔特。贼喊捉贼,老米的这一波,到了巅峰上。

895章 运动之外的另一面 (第2/2页)

是的,一直到这里,道1968年,才开始有兴奋剂的检测。

在那一届的墨西哥奥运会上,瑞典现代五项选手利延沃尔成为奥运史上兴奋剂违禁第一人。

兴奋剂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第一类可以概括为“不会累”,其实就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像咖啡因,可卡因,麻黄素这类,前面提到过的耐力跑服用的鸦片酊,也属于这类。这类兴奋剂,是最先能被检验出来的,也是最落后的一种。

第二类可以概括为“特有劲”,就是类固醇。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睾酮。这类吃了之后肌肉力量明显增加,骨骼变粗壮,女性特征渐渐消失。在国内,俗称“大力补”。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当年号称是一直服用“中华鳖精”的“马家军”就是国内典型。

注意一下,因为技术水平,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前,类固醇药物也很难被检测出来。

第三类就更加高级,称为“EPO”。是一种促红细胞生成素,原来用于治疗贫血。运动员吃了之后供氧能力增强。耐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这类兴奋剂在历史上相当长时间根本无法检测出来。

第四类就是各种杂类了。比如2008年BJ奥运会,朝鲜男子射击选手金正洙获得了男子10米气手枪铜牌和50米手枪银牌,但赛后被剥夺了奖牌,因为他被查出服用了“兴奋剂”——严格意义上,其实是“兴奋剂”的反义词:一种叫“心得安”的镇定剂。

第五类,是最新的高科技,也就是“未来兴奋剂”,是眼下手段检查不出来的兴奋剂。

虽然现在检查不出来,但是肯定已经有了,因为药物的发展永远比检查更快。

至于未来,也许还有更多。

毕竟眼下的分类就可以多达四五类。

不仅仅是田径界,1954年的男足世界杯决赛,当时堪称“梦之队”的匈牙利队在上半场开场8分钟就攻进西德队两球。然而,上半场0比2落后的西德队下半场判若两队,最终3比2逆转战胜匈牙利队,获得世界冠军。这场比赛被称为“伯尔尼奇迹”。

然而,到了2004年,德国媒体披露,1954年的世界杯决赛中场休息时间,西德队的每个队员都注射了一种中枢神经兴奋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