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进而在朝廷中扶立代言人的日子到头了,莫说地方官的职权也被削弱,就是读书人以前超然的地位都已经不复存在,他们所赖以依靠的政治资本几乎消失无踪,从明年开始你有多少地就要交多少粮,若是想学着前明时期那样抗税不交,就要掂量着自己有没有能力阻挡国家暴力机关的强制执行了。
其实每个开国皇帝在遇到这个问题时,采取的办法都有点类似,那就是动用刚刚横扫天下的军队,将那些根深蒂固的豪门大族连根拔起,有时候甚至是整个省的人都要被强迫迁徙到另外一个省去,这样就会破坏原有的地方势力,并且相对的平衡了各地区的生产力差距。但是一开始这样做是没问题的,等太平日子长了,移民们熟悉了新家园,他们也就变成了当地的土著并建立起新的、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就好像当年湖广填四川,现代的四川人有谁能说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巴蜀苗裔?反正老子生与死长于斯,谁敢说四川的坏话我就跟谁没完!
破坏一个旧世界的时候,也要建设一个新世界,咱们的老革命们恰恰是只做到了破坏,在摸索着建立的时候,便一个个都去找马克思报道了。所以张韬知道,如果完全复制二十世纪的办法,别说是此时没有复制的基础,就是真的做到了,最多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过上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国家还会走上以前的老路。所以他想着要将社会体系彻底的从官本位过渡到民本位,但是现实中的改革肯定不能那么激进,并且在一开始就要将管理基层的人套在法律的框架之内,这种几乎和整个国家作对的改革注定了要艰苦异常。
&朝因为施行九品中正制,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却遏制了民间的呼声,所以它不仅很快的四分五裂了,也没能做到承上启下的功能。而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让普通百姓有机会参政议政,打破了世袭贵族对国家的控制,才有了后来大唐的繁荣。等到明朝独尊理学,将科举限制成八股文的作文考试,这等于是变相的回到了九品中正制那种死板的社会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同时诞生了一批披着儒家外衣的特权贵族,并最终导致了国力的迅速衰落……”姜田读着邸报上的那篇社论,几乎句句都是诛心之言,虽然用的是白话文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某个军队培养出来的编辑所写,但是文中的意思简单明了,谁要是想阻挡改革,那就和历史上那些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一样,终将成为被唾弃的对象。并且现在被文人们所抨击的科举改良,只是恢复唐宋旧制而已,谁要是不和前明划清界限,今后就甭想再出仕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