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欧洲行 五(2 / 4)

了编剧加导演,每天跟在剧团里,校准业余艺术家们过于做作的表演,以及严重不合格的口音。顺带着还要与乔治.伍德进行沟通,以便于让乔治.伍德理解那些莫名其妙的英语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任楠的任务同样不轻,女文艺青年除了要负责绘制那些舞台背景,还要负责背景音乐。

这里不得不盛赞一下任楠的多才多艺,文艺女青年除了爱好绘画,还弹得一手好钢琴。修长的手指灵活地触碰在十七世纪的原始钢琴上,一首《致爱丽丝》震得乔治.伍德与一干蹩脚演员哑口无言。

时间就在紧张的筹备中匆匆而过。二十天后,一切准备就绪了……事实上是不得不准备就绪。二十天的时间里,三十多号人住着旅馆,吃喝拉撒样样都要掏钱,还要预留出来租用场地的费用。如果再不开演,再没有收入来源,不但是乔治.伍德,就连俩文艺青年都得流落街头。

九月份的最后一天,更名为普罗派拉的剧团一次性租赁了一家剧院十天的时间。连贯性地排练的一天,翌日就要上演。深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陈江华,不惜工本地制作了一百多张海报,张贴在了巴黎的大街小巷。就如同后世的牛皮癣广告一样,只要你停下来抬头一瞧,准能从某棵树的树干,或者是路灯的杆子上,看到一幅华丽的海报。

十月一日,《羊脂球》公映。上午十点的第一场,只卖出去了不到二十张票。陈江华很受打击,不过他躲在幕后留意了一下观众们的反应,似乎比预想中的好了一些,起码不会出现有人肆无忌惮地打呼噜的状况。演出结束的时候,寥寥的十几名观众还拍起了巴掌。

午休之后,下午的一场,情况要好了很多,算算起码有五十多号观众。再之后的情况越来越好,从第二天下午开始爆满,接下来连续十天,剧院的门口都排起了购票的长队。而且观众的层次也越来越高,起先只是小市民,后来陆续出现了一些有钱人,再后来甚至出现了几个小贵族。广告很重要,风评同样很重要。莫泊桑的《羊脂球》虽然简短,却极具讽刺色彩。倒是让巴黎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十天的演出,让剧团收回了成本,扣去花销,还略有盈余。预想中的狂潮却没有到来……这或许跟这个时代人们的口味有关。除了有思想的少数人,谁乐意来看一个臃肿妓女的故事?

与《羊脂球》的成绩平平相比,作为背景音乐的《瓦妮莎的微笑》却大火起来!以至于后期,总会有某个管家模样仰着脖子的家伙,自报家门说是哪个贵族的管家,邀请钢琴师去为其酒会演奏。

听着给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