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邓浩楠头像”银元(6 / 6)

海上马车夫 巡洋舰 5287 字 2021-06-07

即含纯银23.493448克。银本位币每元重量及成色,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大型过o.3,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按照计划,先在京畿实行“废两改元”,预计一年内在行全国统一的银币——“邓浩楠头像”银元,或者称龙币。

邓浩楠头像银元,也称龙币。正面为邓浩楠的大头像,标注汉字银元面值,背面为长城和龙图腾标志,标注阿拉伯数字面值和铸造时间。

央行成立,邓浩楠将户部一千多万两银子铸造成各种面值的银币在北京先行流通。同时,新建成的帝国铸币厂全面开工铸造钱币,向老百姓大规模兑换不锈钢铸造的硬币。

由于银元本身就有价值,因此朝廷下达银本位制改革,限期将钱币兑换的命令后,并没有遭到各个利益阶层的反对。而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很少有正装的银子,兑换不起银元,只能将一大堆铜钱和散碎银子到银行兑换成硬币。

这硬币铸造的可比银元好看多了,光泽十足,十分受老百姓欢迎。一时间,但凡到银行兑换钱币的人们,都喜欢兑换这些硬币。这使得银行储备的银元够用的情况下,硬币的储备却是不够了。

不得已,帝国铸币厂只好加开了十几道生产线,大规模铸造硬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硬币的大规模行量出了邓浩楠的想象,虽然增加的央行和铸币厂的负担,但是反过来却帮助了邓浩楠。

因为三千万两铸造出来的六千万银元根本连北京城内的黄金白银兑换都无法满足,更不要说整个京畿了。

好在人们喜欢更加光亮好看的硬币,使得央行得以缓过劲儿来,顶住了第一波的兑换压力。加上铸币厂大规模的开工铸造银元,将刚刚兑换进来的银两迅变成银元才得以解决问题。

后来邓浩楠才明白,北京城内的都是王公贵族,哪个家中没有个十几万,上百万两银子啊?不说别的,卖一套房子就不止十万两银子!邓浩楠的三千万两银子作为币制改革的基准金实在有些冒险了。

当然,这也不能怪邓浩楠。大明级邋遢的理财能力,使得财政收入仅仅才几百万两银子。正常情况下,储备金达到财政的三倍既可以实行货币改革,而邓浩楠手里有三千万两银子,本来足够了。万万没有想到,大明朝廷穷,但是民间可是有的是钱。

这算是藏富于民吗?邓浩楠只得苦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