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是这道诏书不下也得下,门下中书二省审阅核准,并由太皇太后并皇帝用印,朝中又无人出言反对,而太皇太后的娘家柳家不敢出头,陈少严凭一人之力也难成大事,自然也就保持沉默,静观其变。
这世上看戏的人永远不会嫌事情闹大,世家想看太皇太后的笑话也不是一天两天,先前虽然支持她,是因为杜恪辰坚持要立钱若水为后,无论是三千太学生长跪正阳门外,还是所谓的太祖之怒都不能撼动他待钱若水之心。如此用情之深,让世家惶恐难安,毕竟后宫中的嫔妃涉及甚广,若是让钱若水专美,钱家独大,无法相互制衡,这权势又该从何处去取。
于是,有了这一次的逼宫,有了杜恪辰的退位,又有了太皇太后的把持朝政。可当杜恪辰离开之后,他们才能认清他的好处。他只是专宠一名女子,但在朝政上从来不曾有失偏颇,且爱民如子,处处为百姓考虑,也为政令的畅通提供有利的支持,尤其是地方官员,对杜恪辰的景仰如同再生父母,常怀感恩之心。而太皇太后接手后,屡屡做出蠢事,让地方上难以推行,心中甚是不满。比如,增加赋税这件事情,简直就是一件愚不可及的决定。
杜恪辰登基时,百废俱兴,废帝留下的烂摊子一大箩筐,他励精图治四载有余,还没等收拾干净,太皇太后就坐不住了,以为当政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平时听听大臣们的汇报,批批奏章,一个月三次大朝会,倒也轻松。可她掌政之后,发现国库空虚,于是她着急了。兴许这就是女人最大的弊病,眼界太窄,也不是很多的女人都这样,主要是因为太皇太后太缺乏政治眼光,否则她也不会对自己的儿子这么不耐。所以,她想要银子,要银子做什么,为自己修一处殿宇和一处陵寝,一定要凌驾于先帝之上,这样才叫解气。
这样的一个当政太后,试问跟随她的朝臣们还有什么政治前景可言除了捧臭脚拍马屁,再多的政治见识都是多余的。因为她根本就听不懂,也不想听。
每日送往勤政殿的奏折,她根本就看不懂,有柳生言从旁教导,她也不必事事亲历亲为,闲了就在后宫享受她的太皇太后生活,偶尔关心一下平安,顺便说说他娘的坏话。
可平安自小就懂事,不会因为旁人的一言一语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更何况他身边还有简飒和管易,虽然还没到亲政的年纪,可每月的大朝会他比谁都专注,朝中大事他虽然听不懂,但他虚心好学,又聪颖过人,很快就能通晓一二,且举一反三。但他不曾在朝会上说过话,只是在听,他向来寡言,且知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