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恪辰宣布西巡的消息一出,朝臣分成两派,一派支持他西巡以彰显君威,一派反对他出巡,此举劳民伤财,会给百姓带来深重的负担。而这两派分别是以世家为代表的钱忠英和夏辞西一派,另一方则是简飒和萧郎元为首的寒门世族。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已经在朝会上吵得不可开交。
杜恪辰不胜其扰,已连续停了两次的大朝会。两派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在政事堂又吵开了,继而升级到杜恪辰自登基后一直未曾立后这一根本大事上。
萧朗元自从新帝登基后,对萧云卿被立为后一事寄予殷切的期待,他从太常卿调任自门下侍中,与简飒同掌门下省,他的权力得到巩固,之前一直隐藏的野心也逐渐扩大。这些年,他一再提及萧云卿为后一事,可杜恪辰均置之不理。
他不立后,却广纳后宫,这是让萧朗元最为头疼之事。萧云卿虽是杜恪辰登基前在潜邸的正妃,成为中宫是天经地义之事,可她毕竟不受杜恪辰的宠爱,更不曾生养子嗣。在入京后,她又与祁艳勾结,引出她在凉州做出的多桩丑事。可杜恪辰没有摆到明面上来,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祁艳的身上,萧郎元以为此举袒护的意味再明显不过,才敢多次提及立后一事。
国不可一日无后,后宫无主事之后,以至于朝堂难安。杜恪辰也明白这个道理,把打理后宫一事交到柳太后的手中,掩了朝臣们的悠悠之口。可柳太后没有打理后宫的经历,年纪也渐渐大了,没有学习的心思,就还是把这个职责交到萧云卿的手中,让她暂理六宫之事。
因为萧云卿数年来协理六宫有功,萧朗元又重提立后一事,认为杜恪辰要西巡,必然要立下中宫,才能主宫中之事。
“照萧朗元的意思,是不反对朕西巡了?”杜恪辰一下子抓到问题的要领,“说朕西巡是劳民伤财,朕安坐朝堂已近四年,每日莫不是勤勉理政,此番西巡是为了了解民生,他们倒是争执起来。”
“其实他们说的不无道理。陛下出行,自然要广修行宫,沿途的仪仗也是不能减免,各地主官修道迎候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此番做下来,自是要动力地方财政,而西北苦寒,年年要国库拨给救济,这笔开销最终还是要落到百姓的身上。”
管易从来都是居中调和之人。他出身名门,应与钱忠英和夏辞西站在一个阵营,可自年前夏辞西娶了蒋青彦的族妹为妻,巩固其在世家中的地位,管易便彻底与他决裂,朝堂中皆是视而不见,从不与他为伍。而他又看不起简飒的为人,自然不会加入寒门一系。他与杜恪辰数十年的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