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古北口(2 / 3)

大明虎臣 曾经淡然 2223 字 2021-06-07

不好走,其他书友正在看:。

接近午时,八旗战兵终于接近了古北口。

古北口关跨山建成,其城建筑于山顶之上,随山势升降,蜿蜒曲折,呈现为不规则的多角形。被比喻为鸟窝式。明朝诗人唐顺之写诗曰:“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为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绡。”

这就是起伏跌宕,敌楼密布的古北口,大清贵胄们认为的最后一道障碍。

长城上人影绰绰,看来明军的防守人数不算少。

狭窄的山路上到处是人。八旗战兵在汇聚,这些人是最勇敢忠心的战士,负责今天攻城的鳌拜默默地准备着。现在不需要什么鼓舞士气,生死就在此刻,谁都知道后面的明军追兵就要上来了,过不了长城大家都要死在这里,死战已经无可避免。

云梯早已备好,士兵们在沉默中在吃着也许是自己最后的一顿午饭。

古北口万里长城中最坚固最雄伟的一段,从西边至东边依次为八大楼子长城、黄峪沟长城、卧虎山长城、万寿山长城、蟠龙山长城、五里坨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长达八十里的长城线上,有敌楼烽火台一百七十二座,烟墩十四座,建立了十六个关口;三个水关长城、六个关城以及三个瓮城;还有诸多的卫、所、堡分布在外围。卧虎山长城段还有长城历史上罕见的姊妹楼长城;有长城历史上跨度最长的水关长城。

这会是最惨烈的一次攻城战,因为古北口长城不是过了一道城墙就算出了关。长城最南面的第一道长城是北齐长城,北齐长城位于明长城之南,从西八大楼子至东司马台长城全长四十里构成古北口对外的第二道军事防线。而对于要逃到关外的清军来说,这是必须拿下的第一道防线。

明朝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派开国大将徐达重修明长城时建古北口关城,设置了东、南、北三门防守,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后戚继光在古北口修复长城时,保留了北齐长城并在墙外贴长城墙砖,形成了古北口著名的双长城,并有七个著名的关口,这些关口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防护作用。现在,这些壁垒再次成为了大清勇士逃生的障碍。

“出发!”鳌拜暴喝了一声,他选择的是古北口偏南的一段长城,因为这里的山势相对古北口的关城较矮,坡度较小。

清军的选择在意料之中,虞大虎和翁之琪两人就在这段长城上在等待。

远远的可以看到,手持云梯的清军分得很开,这些蛮族变得聪明了很多,也知道必定会受到炮火的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