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有些闹不太懂。他以前买烟都是论包,偶尔论条。从没有论箱买过。这一个月生产六、七箱,莫不成很多?
“玉溪的标准是一箱烟250条!”听到秦卫发问,徐远举连忙答道。玉溪卷烟厂几乎从一开始就成为了兵团的摇钱树,他可不是一般的关心。
“一箱250条?那一条是100支烟?”
“200支。”徐远举纠正道。
“对,200!这么算下来。一箱就是50000,六七箱,也就是300000到350000支。”秦卫脸色艰难:“我说辑五兄,你们这贵州烟厂的产量……”
“所以才要扩大规模嘛。”何应瑞也很不好意思。月产六七箱,这个规模真的是不好说出口。要知道,在抗战没有全爆发之前,光是上海一地的卷烟产量,就已经达到了每年32万箱以上,最高的时候超过40万箱!贵州烟厂月产六七箱,年产不足百箱,实在是有负“贵州”这中国诸省之一的名头。
“那你们现在的规模有多大了?”秦卫又问道。
“预计能达到每月一千箱。”何应瑞挺了挺胸膛,正色道。
“咱们玉溪的卷烟厂每月能生产多少箱?”秦卫又向徐远举问道。
“如果七星公司愿意把卷烟厂再卖回来的话,至少能达到每月五千箱以上,不过这主要是因为才刚刚投产没多久,如果熟练了,产量应该还能增加,应该达到七到八千箱的水平。”徐远举急忙答道。
“便宜姓孔的了,难怪他宁可干耗着也不把烟厂再卖给老子。”秦卫脸上泛苦。失算了。卷烟那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孔祥熙好不容易从他这儿弄到了当下水平最先进,产量最高的机械,当然不乐意白忙一场。尤其是现在又是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卷烟市场面临洋烟冲击的力度小了许多,孔祥熙哪舍得放弃这么一个摇钱树一样的生意?
“秦老弟,据我所知,七星公司现在正在四处搜购烟草,玉溪的卷烟厂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重新投产。到那时候,你们的烟叶可就更加卖不出价钱啦。”何应瑞又道。
“咱们现在还积压着多少烟叶?”秦卫又向徐远举问道。
“一万六千担!”徐远举道。
“我全要了。”不等秦卫开口,何应瑞便急急叫道。
“长官……”徐远举为难地看着秦卫。他一点儿也不想把这些烟草卖了,他还想把卷烟厂再弄回来……那可是一个聚宝盆啊。
“卖了吧。”秦卫叹了口气,“我这回认栽。不过,辑五兄,你买我的烟叶可以,却得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