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逼迫苏联(3 / 4)

混在抗战 古龙岗 3323 字 2021-06-07

了杀机——这个中国人太危险,应该消灭!

可秦卫却对此仿佛没有感觉,他不知道从哪里拿出了一份报纸铺开到了面前的桌子上,然后开始念念有词: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立即实行经济上的‘军事’,对粮食则实行垄断制、征收制。其实这种‘军事’,实际上与‘军事’并无必然联系。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前就宣称:‘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所以,‘军事’,在列宁看来,是一种基国策,并不仅仅是战时的权宜之计……”

“……为了对粮食实行完全彻底的垄断,国家派出大批征粮队到农村,农民赖以为生的口粮都往往被夺走。这种‘军事’引发了剧烈的社会矛盾,苏联各地农村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喀琅施塔得的水兵更起而暴动。这使列宁感到苏维埃政权面临‘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稳定局势,为度过危机,于是有所谓‘新经济政策’出台。‘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取代粮食征收制,允许农产品zì you买卖。在工业方面,也一定程度地松绑……‘新经济政策’使危机暂时缓和。然而,‘新经济政策’才是在严重危机逼迫下的不得已之举。列宁不喜欢它,其继任者斯大林更痛恨它。当危机似乎度过,当局势已经稳定,当对付反抗的措施已布置得更周密,当专政的锁链已锻造得更坚固,当人们心中的恐怖已普遍消泯了反抗的冲动,‘新经济政策’就该废除了。而自实行‘新经济政策’始,斯大林们就想着早日废除它。到了1929年,斯大林终于公开宣布:‘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于是,重新实行的,还不是此前作为‘列宁模式’的‘军事’,而是比‘列宁模式’更严酷、更无视人民生存权利的‘斯大林模式’。”

“……先是乌克兰地区的农民,几乎都成了富农,成了‘阶级敌人’。继而宣布没收该地区的所有粮食和生产资料。每一粒粮食,包括种子,都收归公有。所有家具,所有牲畜,都被夺走。无数支搜粮队在乌克兰地区横冲直撞。他们闯进每一户人家,墙角、床底、屋顶,所有可能藏匿几粒粮食的地方都搜遍;土豆、甜菜、卷心菜,所有能吃的东西都抢走。于是,饥饿很快来临。饿得要死的乌克兰人试图逃往外地,但决无可能。乌克兰所有通向外面的道路都被封锁。一些饿得发疯的孩子不顾一切地想冲出去,于是,克格勃像打野兔般将他们打死……”

“……搜粮队走了。搜尸队来。或许,是搜粮队直接变成了搜尸队。他们之所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