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军队缺乏物资,不少年轻人又匆忙转投军工厂,或者献出的合法的持枪,为国效命。
哪怕这只是一种在危难面前的应急反应,一股难以持久的爱国热潮,却足以让枭雄了半辈子的阿瑟-贝尔福低下高贵的头颅,眼含热泪,当着数十万名伦敦市民的面进行了一次演讲,代表皇家海军道歉。
贝尔福在演讲的最后别有深意的宣布海军部将追究海战失利的责任,彻底改革暮气沉沉的海军体制。任用敢于承担责任的新人,并且会为极度缺乏可用之舰的大舰队带来可供驱使的无畏舰。这些承诺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当时间进入1915年5月,大英帝国海军高层经历一系列人事更迭后,这一切才真相大白。
正因为如此。贝尔福在海军部拱形大门前的壁炉谈话式的发言被史学家称为“贝尔福宣言”,其重要地位不亚于海蒂-西莱姆于1917年在基尔的“西莱姆咆哮”。
得益于藤本喜久雄的人脉资源,日本海军武官盐泽幸一总是能先于驻英大使松下胜之助获得内幕信息。对于大英帝国的海上惨败,心情复杂的日本人不能说是如丧考妣,但兔死狐悲总还是有的。德意志陆军的强大原本就让师从德国的长州藩人惊恐万状,而大洋舰队的强势更是让萨摩藩人胆战心惊。
缺乏远见的日本高层终于放下幻想。认真思考协约国失败的可能性,试图与协约国划清界限,但是贝尔福处心积虑的放出日本向英国租借两艘金刚级巡防战舰的消息无异于彻底了断了日本人的退路。如果日本可以用“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外交名言来安慰自己,可是且不提被得罪惨了的德国外交官们,至少隐约成为德国海军领袖的海蒂-西莱姆就是不折不扣的仇日派,再加上胶州湾战事给予德国陆军的屈辱回忆,日本与德国已经是至死方休的结局。
浑浑噩噩的意大利外交官意外成为第二个获得情报的幸运儿。当疯狂的四月二十九日战事终于尘埃落定,整个亚平宁半岛和撒丁岛都为德意志海军的强大而震惊。
封堵大英帝国东部海岸线,强袭雷场炮击大伦敦,在英国腹地伏击猎户座号,在英吉利海峡围歼地中海回援舰队,作为地中海霸主的意大利海军但凡只要完全以上任何一件事,都足以成为意大利王事史上不朽的壮举,但是德国人却一网打尽!
比女人还要多情善变的意大利国王再度倒向了德国,高举人人都爱海蒂-西莱姆的铭牌,暧昧的邀请这位海军天才访问并考察塔兰托。作为反对派领袖的宋尼诺躲在国王背后煽风点火,以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