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来之前父亲大人已然跟我说过,韦灵运跟子澄的关系。既然是自己人,倒也少了些烦忧。”
在与晏楠订亲之后,许清对晏家几兄弟都仔细了解过,从目前长大成人的四兄弟来看,都只是中人之资,出仕的晏知行和晏殊一样,并不以治政谋略见长,倒是晏老四晏知止资质不错,将来或许有些成就也未可知。
而地方上一把手和二把手一般都存在着明争暗斗,这是一种权力争夺的必然,就晏知行与韦灵运而论,若真斗起来,就算晏知行身后有个宰相的老爹,也未必斗得过韦灵运。现在韦灵运可以说是自己扶起来的,无形中给了晏知行极大的方便。
既然晏知行成了润州通判,许清此时觉得有必要把一些东西点明,他放下手上的线装书,接着说道:“至今地方上大多数人还认为,龙门船厂是当初我为了应对很行挤兑,而临时起意组建起来的,其实不然,我与陛下对海外商贸早已以深谈过,陛下对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举措也深表赞同,龙门船厂就是这一举措的支撑点,关系重大,所以大哥别看朝廷只在船厂里派了个监管支度的吏员。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性!”
晏知行听了一怔,慎重的说道:“多谢子澄提醒,这一点来时父亲大人还真没有提到。”
许清听了笑笑,晏殊没有提到也正常,现在朝中军改及抑侥幸、精贡举等大政正搞得轰轰烈烈,当初许清论及海上丝绸之路时,所知的人本就不多,现在怕是很多人都遗忘了龙门船厂的存在,这样也好,反而让龙门船厂少受些阻挠,毕竟海上贸易是以商人为主,若朝堂上过多势力渗透了进来,并不利于它的发展壮大,目前大宋在商税上已经很健全,将来只须对市舶司作一些调整就行了。
“大哥若想出政绩,除了农桑不可忽视外,可在商业上着手,我大宋本就不抑商,而润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滨临长江,荆襄一带的货物可顺江而下,背靠太湖一带鱼米之乡,这一带物产之丰富无须赘述,而大运河纵穿而过,与扬州连成襟带,京畿地区的商品也可沿着运河南下,直达润州,明天龙门船厂的海船就要正式下水,而目前大宋同时可供几十艘,甚至上百艘这种大海船停靠的码头基本没有,所以大哥只须针对海外商贸这一策略,提前筑巢引凤,在润州建起供海船停靠的码头来,并配套好相应的码头仓库,加强廉政管理,再有龙门船厂这个优势在,将来润州不难成为海贸商品的集散地。真到那时,光一个码头的收入,估计就比现在润州的全部的税收还多,还能带动润州一地的快速繁荣。”
晏知行一阵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