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功绩可表,一直盯着叶姑娘开荒的事情。
等叶姑娘开荒达到千亩,又缴纳了一笔可观的税款,他立刻越过知府,给朝廷上了一道请功的折子。朝廷查证属实之后,便将他调到赤荆府去做了同知,专理开荒。
上任没多久就后悔了,接连写了几封信给叶姑娘,请她帮忙活动,将他再调回仓原县当县令。
原来的秦知府也因叶姑娘受惠,调到京城去做官了。如今清阳府知府和仓原县令这两处都是肥缺,连邻县邻府的官缺,都有很多人争着抢着去做。”
凤康想到日后要在清阳府久居,免不了跟这边的官员打交道,听他提起了,就顺口问道:“现任清阳知府是哪个?”
“知府姓金,名禄铭。”洛晓雁答了名姓,怕他离开日久,不清楚现今的人际关系,添了一句,“曾经受过沈大人的恩惠。”
凤康听了便明白这是自己人,努力想了想,依稀记得投靠他的官员之中有这么一位。点了点头,又问:“仓原县令呢?”
“仓原县令姓董,名元,是曾大人的门生。”
“哪个曾大人?”
洛晓雁以为叶知秋跟他提了,就没有特别说明,听他问,才意识到自己糊涂了。王爷刚醒过来,只怕叶姑娘还没机会跟他说这些。
“曾大人就是曾先生,在叶姑娘的学堂教书的穷秀才。主子出使番国那年中了举,转过年来进士及第,被皇上钦点为探花郎。起初在翰林院任职,因修正农书深得皇上看重,后来做了工部侍郎,兼管千植署。”
“原来如此。”毕竟吃过人家的醋,凤康对曾允文的印象比金禄铭深多了,“没想到他还是个人才。”
洛晓雁不知道他曾经残忍地剥夺了人家做地保的资格,接着他的话茬笑道:“主子不知道,这几年学堂出了七八个秀才,去年还有两个中了举,可他们不愿继续进考做官,都弃了功名回来跟叶姑娘做事了。”
“如此说来,那学堂可是人才辈出的宝地啊。”凤康起了兴致,“走,去看看。”
不待洛晓雁答应,便迈步向前走去。依着记忆,这附近应该有一个很大的水塘,旁边有鸭舍,不远处就是蔬菜大棚。可走了半晌,既不见水塘鸭舍,也不见大棚,只看到了大片长成手臂粗的竹林。
忍不住问道:“水塘哪里去了?”
“回主子,已经填平了。”洛晓雁答道,“住户越来越多,叶姑娘说在这附近养禽畜会污染水源,而且夏天的时候味道也不好闻,便将这里改成了竹场,出产竹材和竹笋,另外在牧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