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的谋略(1 / 2)

三国残兵 鸿蒙树 1715 字 2021-08-04

?

《三国演义》里,贾诩头次出场就上了回目:“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作为初道的谋士,贾诩并不幸运,站错了阵营。给暴虐的董卓,李傕等人献策,按照封建道德标准,可就算是助纣为虐,为忠臣所不齿。可这也是乱世文人的悲哀,纵有治国之韬略,也只能为当时的主公着想,尽一份幕僚的责任。至于贾诩怎么会成了董卓的幕僚,《演义》中未有涉及,毕竟只是个次要人物,还需到《三国志》中查考。‘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魏书》列‘荀彧荀攸贾诩传’卷十,位所有谋臣之首,前九卷则为魏主诸侯世袭武将,可见在陈寿眼中,贾诩何其重要。‘张良,陈平’之才,略许有些过誉,不过他在那一刻之所言所作,到真可以与良、平辅佐刘邦立汉的伟业一较高下。此时董卓已死,部将李傕,郭汜求赦未成,正打算分家散伙,各自逃命,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这句话,可以说是贾诩一生之中,最锐利,最有分量的谋略。也正是这句话导致了已经日薄西山的东汉王朝土崩瓦解,群雄并起,正式开始长达九十余年的割据争霸。后世的史家,多有认为此乃‘不仁’之言的典范。宋时裴松之注道:“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贾诩本人也有自知之明,攻下长安后,李郭要授他尚书等职,他一再推脱“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看到朝中混乱,互相残杀,贾诩去官避野,可见其心中明亮,为求志望,另择良主,这句改变历史进程的话,实乃是权宜救命之计而已。在辅佐过段煨,张绣之后,贾诩已经凭借其敏锐的判断力,发现曹操才是当时之枭雄,也是自己下半辈子能投靠的最佳明主。在跳槽这种事情上,贾诩所表现出的智慧,同他在军事上的谋略同样出色,张绣和曹操为敌时,他能讲出一番:“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的精妙战术理论;而在降曹还是降袁的抉择上,贾诩又能一眼看穿“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