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一样的事情(2 / 4)

的系列化、收藏化和私人化。

要说系列化和收藏化,从SH译文出版社丧心病狂地洗版传统经典译作,推出了被读者们戏称“窗帘布”系列的新装帧风格系列开始,多少读者和藏书人,是冲着封面装帧去买齐全了整个系列的?

新星出版社的午夜文库最初可是一水的红色硬壳精装,一系列的硬汉推理小说配合血淋淋颜色的外表,简直让人迷到爆炸。(至今没收齐,放在手边的有《八百万种死法》《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随手翻翻都很带感)堪称提升阅读体验的典范。后来虽然午夜文库不再那么极端都这么玩,但红色书壳不仅代表着读者的审美,甚至一定程度上代表读者的资历。

中信出版社的湛庐文库,硬生生把《千面英雄》这种书都编进去当作是针对高端商业精英人士心理体验读物……妈蛋这可是典范式的故事写作教学书好不好?再比如GX师范大学的“理想国”系列,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甲骨文”系列,三联的“新知”系列,无不是把系列化推向了更高的高度。一个系列不仅仅是界定一个人群,更是界定一个阶层、一种身份、一种品格和一种三观……有时候,遇到一个和自己一样追着一个系列的书买和看的人,通常都能聊一块去。据说已经有出版社基于这种情况,开发了读者圈的“相亲”活动。

而私人化图书的倾向,则更有趣了。一些出版社设立了专门的细分品牌,比如专门印制好版本的古籍,用好纸、竖行线装、加上华丽的包装,以及私人定制的篆刻或者标记服务。藏书者以往有人会有自己做藏书票的习惯,而现在,则是在出版社那里,就在书的包装里,直接把读者的名字印上了书。别看这个服务很小,但对于整个的流程管理可是压力很大的。以前,一些经济类管理类的刊物,就会有这种版本,在封面上留白一小块,印上订阅者的姓名、公司title之类。(妈蛋,看不懂英文又不肯查的人自己滚。英文不为了装逼,就是日常使用中往往同时具备多个含义,不好翻。日常就这么用着。以后懒得解释这种事情了。傻逼看不懂这么简单的东西还有道理了?爱看不看,走好不送。)

还有些出版社,索性学习了同人的发行方式,先发征订,然后按需要印刷。有的书适量加印,有的书,印完就不管了。买不到的自然捶胸顿足,还能引发二手市场上的书价飙升。当然,这么玩的,要么是书的品质真的过关,要么就是品类独特。比如“钢铁月球”的引进版美漫,一开始就是偏这个路线,后来市场接受程度提高了才转向大规模公开发行。(不管怎么闹,漫威和D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