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谁还会记起自己儿时那些同龄的童星们?无论他们是以何种途径出名的。在岁月面前都被无情的淘汰出局了,很少有人能站在舞台上奋斗一生。是他们江郎才尽了吗?不是,因为随着年龄地增长,他们“赖以为生”的卖点和噱头都变得不再吸引人,毕竟一个成年人的言行就是再“**化”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谁还会对此大惊小怪?
在如此浅显的道理面前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去前赴后继呢?以前我一直认为是他们愚蠢,但是当我也在逐渐的成长地时候才发现,其实愚蠢的是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上辈子可欣也算是半个艺术工作者,追求她的人能排成一个加强连,可是当她的年龄到达二十八岁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些跟在她屁股后面转的“情种”们在直线的减少,可是这时地她已经拥有了我一辈子都赚不来的豪宅和汽车……
这些人很少有人追求的是什么艺术成就,在他们眼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人前显贵的那份荣耀,以及光环后面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名望与财富的驱动下,孩子的成长环境还是重要的事情吗?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是必须面对地问题吗?答案很简单,在某些人眼中,这都比不过金钱来得更实在!
于是我们看见了由这个问题所引发的教育矛盾。
总地来说可欣还算是幸运的,毕竟她最终还能得到物质上的补偿。得益于后世“娱记”们的不懈努力,更得益于无处不在的娱乐花边新闻,我可以很容易的找出一票曾经光彩照人,后来落魄凄惨的艺人们。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是香港某个曾经的“玉女”现在竟然租住在一
楼里,而且每天靠在酒吧门前“揽客”为生!
将这些人的悲剧归咎于教育的失败似乎有些牵强,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忽略了对一个人未成年时最重要的心理教育才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当大家自以为是为了下一代着想而拼命的灌输着知识和某些理念的时候,那些祖国的花朵们却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怎样做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因为家长和老师们已经规划好了他们的行为规范。在那其中,有一条极为重要的补充条款:只要学习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引申下去就成为了:只要能挣钱,其他都是次要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那些看上去并不重要的课程就自动的被排挤掉了,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抛弃的才是精华,可是却依然我行我素的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学好数、理、化……还要加上英语,因为这关系到你以后能挣多少工资!”
可惜呀,凭我一人之力并不能改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