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恰恰如此做催生出了‘乌克兰’这个民族。在之前的几百年中,乌克兰更多是如印度一样的地理名词,而不是民族。
19世纪初。乌克兰出现了民族主义启蒙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他创作了大量唤醒民族意识,批判沙俄的作品。为‘乌克兰’这个民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798年,伊万.科特利亚列夫斯基撰写第一部乌克兰语著作——长诗《埃涅阿斯记》。
世纪30年代,乌克兰学者马克西莫维奇通过与俄语诗歌对比。正式提出,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是两个民族,在给朋友的去信中。他开始使用“一个老乌克兰人”的落款。在乌克兰高级知识分子圈中打起了“文化研究”的旗号,而沙俄政府未予留意。
民族主义火种在东部乌克兰播下。接着在西部熊熊燃烧起来。这归因于奥匈帝国较为尊重民族多元,允许加利西亚的乌克兰人发展乌语教育。也容许他们建立自己的学社和党派。
值得玩味的是,东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具有反俄色彩,西乌克兰(加利西亚)最初的民族主义却有亲俄色彩——是离得远反而容易有亲近感吗?
反正刘暹这个时候已经知道,俄罗斯势力范围内的乌克兰并不是后世的那个乌克兰,它只是东乌克兰加一部分西乌克兰。并且现今的东西乌克兰根本没有半点融合的迹象。
这位兵锋盛于世界的新秦帝王并不知道,历史上东西乌克兰的融合是始于乌克兰人痛恨异常的铁人大叔。后者对乌克兰农业的压榨让东西的分界线变的也平淡了。
乌克兰人感伤于当年的大饥荒,700万人饿死的悲惨让乌克兰人减少了四分之一。而这股无以复加的民族悲情,也催生了更多民族感情。
如今中国仆从军序列中东乌克兰共和军有了,不久后更多的旗号还会出现。周军统帅着南路大军继续往西追击俄罗斯败兵,清剿俄军败兵的事儿就交给了东乌克兰共和军,国防军只是作为压阵、监督的存在。
而北部战区圣彼得堡的战斗这个时候则打的最是白热化。
两军都是在围绕着一条铁路作战,没有这条沟通莫斯科的铁路,国防军根本供应不了充沛的军需物资。同样俄军没有这条铁路也没办法将无数吨的弹药和粮食、药品运输到前线。
在这里的天空上,中国飞艇部队也一样迎来了强劲的挑战。而其结果也跟基辅会战差不多,中国飞艇部队靠着安全性和数量的优势,在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各种类飞艇后,牢牢把持了辽阔的天空。
而伴随着俄国飞艇部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