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目前离心机设备的精度不高,想要提纯95%以上的浓缩铀非常困难,但提纯30%以上的核燃料却相对容易些。
中华帝国科学院在技术上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问题。
好在李卫国没有要求大规模建设核电站,核武器研发也不是那么紧迫,因此以目前中华帝国的财政能力,在骊山附近建造一座大型核电站还是没有压力的。
不过,这也非一早一夕可以完成的,至少铀矿的开采,以及铀浓缩等需要耗费时间,大部分的高昂成本费用,也基本上来自铀矿分离和铀浓缩这两个步骤。
目前中华帝国大陆本土的铀矿资源十分匮乏,虽然有几个省份可以提供铀矿开采,但是铀矿品质不高,开采费用昂贵。
但全世界范围而言,铀矿资源还是相对丰富,尤其是澳洲,铀矿资源占全世界总储量的83%。
中华帝国在澳洲北部地区发现大量铀矿,其铀矿品质高,种类多,且矿石埋藏较浅,大部分都可以露天开采。
自中华帝国宣布启动核子工程那天开始,就在澳洲设立了核燃料开采基地,当年投产的核原料工厂,计划年开采1400吨,初步提纯后可获得铀308为968吨,这一步平均每吨需要130元人民币的成本费用。
然后再经过离心机高度分离,再得到纯度超过30%的浓缩铀,大概可以获得720吨左右的用于核电站的发电的核燃料,这一步的成本最高,平均每吨需要20万人民币。
也就是说,中华帝国每年获得720吨40%浓度的核燃料,需要耗费至少一亿五千万人民币。
这仅仅只是核燃料费用,如果建造一座核电站,且装机功率要达到100万千瓦,没有两亿人民币是办不到的。
对于核电站而言,就是初期投入巨大,后期会因为核燃料用量少而节约成本的。
一百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核电站,每年只需要提供40吨核燃料就够了,这样一来,每年的燃料费用只需要800万人民币就够了,而将来随着开采铀矿成本的下降,铀浓缩成本的下降,成本会越来越低。
从长远计算,核电站还是相当划算的。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李卫国得扛得住来自内阁和国会的唠叨,因为两亿人民币的预算拨款,对于中华帝国而言,也是一笔巨款。
在骊山修建核电站的旨意下达后,内阁总理大臣张佩纶急忙从大京都武汉坐飞机赶到西京长安,亲自向李卫国游说。
当然,游说只有俩字,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