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取消厘金,甚至变本加厉,尤其是奕欣的八旗军、曾国藩的楚军(原湘军)、李鸿章的燕军(原淮军),都在大规模扩充军备。令老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跟北方各省的老百姓相比,南方各省的老百姓显然要幸福多了,于是他们更加感激李卫国了。
一时间,李卫国的声望如日中天,深受拥戴。
李卫国有了江南八省,治下人口达到9800万,其中95%是农民,依然以耕种为主要谋生手段。李卫国除了免除农业税帮助这些农民之外,他暂时没有调整工农商产业结构,因为此时的吴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一百万人。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粮食问题。
因为战争的缘故,各省的粮食都紧缺,大量农民为躲避战乱四处漂泊。令土地荒芜,粮食锐减。
尽管李卫国手中资金充裕,可以花高价从海外购买,但一百万大军的粮食供应也是个天文数字,以前只需要建立一两座大型粮仓就行了,如今必须得建立几十座甚至上百座大型粮仓才能确保吴军的战备要求。
这样一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李卫国需要尽快恢复各省的农业,同时还得大规模提供粮食产量。
这个年代没有杂交水稻等高产粮食种子,不论是水田还是旱田,产量都非常低,每亩产量不足21世纪时的十分之一,想要提升粮食产量只能扩大耕作面积。
显然,太平天国一战令全国人口锐减两亿,1864年的大清帝国人口只有2.1亿,李卫国治下人口虽然占了近一半达到9800万,但分部十分不均匀,江南省和浙江省因为有强大的吴军镇守,相对安定,十几年来南方各地因战乱大量迁入人口,如今高达5000千万,而受太平天国战乱影响最深的江西省人口不足五百万,相差十倍之多。
李卫国本想从江南省和浙江省迁移一部分老百姓补充江西省人口,可最终他派人调查一下民情发现老百姓根本不愿意,于是只好作罢。
不能从人口上下手,李卫国自能想办法提升农田的亩产量了。
尽管李卫国已经指派一批农业科学家进行杂交水稻等高产粮食的配种研发工作了,但短期内是不能指望的,而提升亩产量的手段便剩下了化肥一途。
好在李卫国有先见之明,早在十年前成立江湾工业区时,第一批工厂中就包括了化肥厂。当时江南省的老百姓都用农家肥,用不起化肥,李卫国也是准备利用化肥厂来掩盖吙药厂生产目标的。
当初的高成本,是因为化肥中的重要原理硝酸盐需要从智利进口,这年代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