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一流为主导(3 / 4)

钢铁时代 十年残梦 3145 字 2021-07-29

不看人头,只看科研能力的,只有完成了足够多的课题,这样才能够让评分的提升。在刚刚出现大学评比的时候,差距还不大,可是在第一次评比结束之后,一流大学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一流大学,拥有着一流的师资队伍,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也出色,最容易出成果,这个计划成熟的1912年到1916年4年的时间之中,36所大学,产生一流以上的成果1734项,完成科技突破3000多次,这些项目在最初的时候,没有多少的成果,很多只是填补空白,可是在空白填补了之后,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威的时候,直接的成果就有3000多亿元,加上间接,收益相当的惊人,这也是这个项目一直持续下来的根本原因。

反倒是3000多所二流三流的学校,产生的成果,只有一流大学的零头,从1912年到1916年,一流成果只有59项,还都是经济效益不高的那种,二流成果到不少,只不过经济效益有限,按照一流之外的学校,4年累计获得560亿的资金,可是他们的成果最终创造的效益,不会超过200亿,从一定意义上面,是亏了。

当然了,中国不可能只看一流大学,很大程度上面,二流和三流学校他们是一流学校的有效补充,虽然这些学校没有取得多有经济价值的成果,可是他们研究的一些资料,还有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可以成为一流学校的补充,这一点,在1914年就初显成效,西北大学跟12所学院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交流机制,就从12所学院之中收获了一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能够直接利用,却推动了西北大学最少27个一流项目的进程,少则6个月的提升幅度,多则15个月,当年西北大学的多个项目就提前完成,经济效益极为的惊人。

大学之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瞒不住的,事实上,西北也没有想要瞒过去,这一条消息就流传来开,因此造成了整个大学界的大串联,不但36所一流大学纷纷的跑马圈地,确定势力范围,很是引发的一系列的混乱,最终这一混乱,被高层看到了,立刻引起了教育部和一流大学的重视,最终覆盖全中国的科研体系联盟出现了,由教育部牵头,在课题分类和共享上面,进行了一些调整,甚至一些二三流的项目,在对一流项目有一定的促进的时候,可以共享部分资金,已达到足够的收益。

一流有一流的好处,二流三流,也不是没有作用,在没有这件事情之前,杨元钊一直都认为是这样的,有了课题共享体系,就更加把整个国家的科研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一个阶梯状的发展态势,这对于中国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