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500人可以说是8000人之中的关键,其中有300个,就是本来江南造船厂的工人,一直都在生产一线,又经过了西北方面的洗礼和提升,掌握了一些更高级别的机床等工具,他们来到德国之后,只要通过了简单的语言关,就可以直接上马,这样,之前达成的意向就可以启动。
要知道,第一批给青岛支持的工人,只有180人,略微的够初步的基础奠基的工作,可是任何要给无畏舰级别的船坞,没有个一两千工人,根本运行不了,哪怕是用西北的工人填充低级的岗位,这个数量也无法减少到600,也就是3,个就需要1800人,这是目前西北想要得到德国工人的基础了。
最大限度弄到3600人,最起码,也是保证600人,也就是西北合格的1200人的标准的,哪怕是拼凑,也必须在最开始,就满足船坞的标准,600人必不可少,当第一个船坞完成之后,后续的设计和制造工作,都可以顺着的开始进行。
杨元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比较的简单,那就是从江南造船厂抽调的500个工人,短缺了多少,杨元钊都可以从西北调集一倍的人过来,以补充江南造船厂的缺口,调出越多,补充的越多。
聂云台了解造船,却不是专家,可对于西北的工人,他极为的满意,这段日子,也对西北工人的认识,有了清晰的了解,西北工人的水平相当的高,有他们的帮助,江南造船厂借助着这些熟练工人,降低了大量的成本,连生产的速度,也比原来加快了许多的。
有了双倍的补充,因为大量工人的抽调,带来的不愉快,很快就消失了,他心中盘算着有了这些工人,会加强多少生产能力,却没有想过,这些工人,或许不会如他想的那么的好,能够比较熟悉造船的工人被抽调出去,新来的工人,他们的水平很高,却未必熟知造船,需要一步步的熟悉,当然了,一倍的数量,加上抽调的人员较少,影响不会很大。
最大问题克服了,不管如何,人员调集完成了,杨元钊通知德美的人员,就安置人员进行提前的安排,这8000人是必须要在造船厂附近的,之前跟德国达成的协议里面,首先需要进入柏林附近,易北河上的船坞。
德国是一个小心谨慎的民族,哪怕是得到了杨元钊的保证,可以先试试,等于是德国把绝大多数的危险,都转嫁给了西北,它也没有大方的让这些工人,直接取代战列舰船坞的工人,先从小的军用造船厂开始,抽调这里一部分人员,然后太调整一部分人员,即便西北人员不靠谱,也不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