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机的杨元钊,也无法改变,跟材料一样,普遍撒网重点捕鱼,不断的投入,大量投入,推动着基础研究不停的迈进,如果运气好一点,出了几个在农业上面比较出色的研究员,说不定就直接可以获得突破。
在杨元钊看来,杨悦,还有他的几个同学,比如约翰,他们都拥有比较强悍的理论知识,接下来,就是让这个理论知识,跟后世的研究方向,眼光,彻底的结合到一起,这样,只要持续不断的加大投入,获得成绩绝对是必然的。
如果有飞机略过这个时候的包头,就会看到两条巨龙,一条向东,一条向北,如同在万里河山上面,书画着线条,而在整个包头的腹地,也有密密麻麻的农民,在田地里面,辛勤的劳动,虽然,现在不是佃户,也不是农民,而变成了农场的工人,严格的纪律和管理之下,所有人都记得是谁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所以都勤勤恳恳的耕作着。
四月中旬,所有的棉花温室,开始忙碌了起来,去年的600亩,今年的20万亩,数量上,足足增加了300多倍的,这关系到今年整个种植任务的,甚至还包括了明年的纺织厂的原料,虽然有印度的棉花和美国的棉花,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撑整个棉纺织厂的满负荷运转,可是棉纺织厂继续扩张下去呢,没有一个充足的,良好原料环境,怎么可能获得更高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杨元钊常常提到的居安思危,外国人是靠不住的,一旦印度和美国的棉花来源断绝,棉纺织厂,一定程度上面,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原料,空有这么多的工人,又怎么去占据市场。
棉纺织厂目前的总产量还少,还是在整个西部活动,没有触及到英法的传统区域,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引起对方的重视,可是一旦重视起来,以列强的势力,断绝原料进口肯定是第一个做的,然后就是通过官面的威逼,巧取豪夺了。
杨元钊苦心经营的包头,不可能为他们做下嫁衣,从这方面说,他必须未雨绸缪。
不但杨元钊非常关心棉花的种植,各大的股东们,也经常的参观种苗培育基地,20万亩的种苗培育基地,60万亩良种基地,这些都是为了棉花种苗来准备,特别是后者,3倍于温室大棚,也是采用温室的方法,只不过没有营养钵,也没有更加密集的科学指导,只是按照一定的流程,种植种苗,可能种植出来的,比单独的营养钵的弱一点,可是数量更大。
去年包头销售的少批棉花种苗,已经在整个西北掀起了一场风潮,从包头流出的少量种苗,虽然比不过包垦公司精心种植的,也比他们之前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