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拂平海客的情绪,所以才有了这个制度,一半归市舶司,实际就是归内库专榷,一半交给海商自己出售。
这道制度印了几万份,发散下去。张贴于各个场务、州衙县衙与闹市街头。
至于它能不能做到真正的齐商税,或者会产生多少纠纷,现在不得而知。
不过王巨现在“发疯了”,没有一个人敢抗议。那就执行吧,或者说贴一贴,是否执行与本官无关,那是胥吏的责任……
各有各的想法。
然而王巨第二道诏令下来了。
从此以后,朝廷免掉所有宽剩钱,同时因为房宅与大牲畜不计入户等,导致许多户等下降。免役钱同样因之减少了一百三十一万贯。实际算起来宽剩钱同样也减少了不少,然而那都全免掉了,就不用再说了。
因此朝廷自此以后,每年拿出三百万贯钱。将这个减少的免役钱填补起来,余下的则用来增加各胥吏差役的薪酬。这样分摊下来,每一个长役,一年基本可以提高四贯钱的收入,短役每天则能提高二十文到三十文。
虽然还不能保障一家人的温饱,不过肯定能改善其原来拮据的生活。
同时又拨出一百万贯慈助贫困州县或者一些特殊的州县。
比如陕州。本来就是多山少平原地区,再加上一个三门漕运,将百姓坑苦了,因此越穷困就越穷困。执行了免役法后,这个情况仍没有改观。
因为贫困,征不到多少免役钱,免役钱少,差役数量又庞大,那么摊派到差役身上的薪酬也就少得可怜。张方平反对免役法,并且用西川的一些情况来做证明,那也是事实,可是主要原因一就是缺少货币,二就是这些地区极度贫困,百姓因摊派了免役钱增加了压力,可是差役得到的役钱却少得可怜,大家一起继续活在苦海里。
所以这一百万贯钱就是用来改善这些州县的。
这道诏令惊动了一个大佬。
致仕后在老家应天府养老的张方平看到后,立即来到京城。
见到王巨后,张方平立即问道:“王子安,未来银行司一年可能会得到多少盈利?”
“张公何来此言?”
“王子安,你撒了不少钱吧。”
在这个时候,论真正懂经济的大臣,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张方平,一个是薛向。不过薛向死了,张方平因为与王安石较劲,思想变得激进,王巨明知他就在应天府,离京城很近,但也抱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
但这个大约的账目,对于张方平来说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