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 少年讲武堂(3 / 4)

逍遥侯 大司空 3047 字 2021-07-02

的厢军士兵,每月至少可以领两贯钱。而且,住宿、吃饭和穿衣不要钱。

也就是说,厢军的士兵,只要每月省着点花钱,完全可以积攒下足以养家糊口的家底。

说白了,李中易是看穿了,必须给最底层的老百姓们,以改变命运的盼头和希望。

身体素质不好,不能从军的,可以努力读书,参加朝廷的科考。

从小打熬筋骨的人,可以从参加乡军开始,苦练杀敌本领,努力让上级军官看中。

不管是哪朝哪代,只要阶层没有固化,给底层人民以盼头,天下就不会大乱。

“刘村正,每月发一百文,是给娃儿,还是给我?”有个家长忍了由忍,终于架不住心痒,主动大声问刘胜风。

刘胜风微微一笑,大声说:“这二百文钱,是发到你们手上的安家费。”

在这个时代,养活一个小娃,成本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高,顶多也就是桌上多一双筷子而已。至于穿的衣服,大人的破衣裳,缝缝补补改一改,也就是了。

毕竟,在全国近六千万的总人口中,绝大部分村民都是没有读过书的文盲。

文盲显然不可能参加科举,他们就只有学着父母的样子,从事种田的工作,而且祖祖辈辈都种田为生。

在传统上,种地并不需要学文化。日积月累的总结种田经验之下,哪怕是文盲,其实也可以做名好农夫。

李中易料定了农民的心思,那就是爱贪小便宜。毕竟,在小农社会,农民的眼光是短浅的,只看眼前的小利,才是真正的常态。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去过县城,很多人祖祖辈辈都绕着大山沟打转。

所以,李中易在推行少年讲武堂的政策的时候,刻意添加了,每户白拿二百文钱的好处费。

受限于国力的不允许,李中易暂时没办法推广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政策。

但是,从乡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少年,进入县城里的少年讲武堂学习深造,朝廷还是有这个实力的。

没办法,国力如此,只能有多大脑袋,戴上多大的帽子,切不可拔苗助长。

正如李中易所料,当刘胜风宣布了每户可以白拿两百文钱之后,只要家里有适龄小娃儿的人家,一个个抢着报名。

农民也会算帐的。一月白拿两百文,一年就是两千多文钱,至少可以扯几尺麻布,做一身新衣裳吧?

村里的小娃儿,每个人都进少年讲武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选了张三家的娃儿,为啥不选李四家的娃儿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