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无义战。早一天把契丹鞑子赶出幽蓟,我中原大汉子民,就早一天过上安生的好日子。”刘金山目光炯炯的说,“下臣不是那等愚腐的酸儒。他们只知道引经据典的说教义理,却不通经济,不懂稼蔷,对国家而言,他们形同废物。”
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刘金山毕竟是他的老部下,非常了解他极其务实的禀性。
好,很好,很强大,李中易最需要的文臣,便是懂经济,知庄稼,通人性的循吏。
想当初,翁同龢与李鸿章之争,贯穿于整个晚清的始终。
翁和李,分为帝党和后党的中坚人物,他们之间的矛盾,最早其实是从私人恩怨开始的。
翁同龢的家庭,称得上是咸、同、光三朝的大儒世家。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以及两位哥哥翁同书和翁同爵,都是清朝的重臣。这翁家四父子里,有四位进士、两位尚书、两位巡抚、两位帝师,可谓是炙手可热,光宗耀祖。
咸丰八年(1858年),翁同书出任安徽省巡抚,同时给钦差大臣瓜尔佳·胜保帮办军务。翁同书上任后不久,驻跸的梁园被攻陷,即移师到定远。不到一年,定远又被太平军攻陷。
定远城破后,清廷许多官员都因此殉难,而翁同书却独自弃城逃跑,这成为了后来曾国藩参劾他的一大罪状。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是否有当,付乞皇上圣鉴训示。”
李鸿章替曾国藩代拟的奏章里,写的这段话,险些断送了翁同书的性命。这件事,直接导致翁心存气急交加,很快就死了。并且,翁同书虽然侥幸活命,却在发配地新疆,也病死了。
从此,翁同龢视李鸿章为死仇大敌,必欲除之而后快。
这个典故,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属于典型的因私害公,李中易想不知道都不可能。
大致相同的例子,还有所谓的清流党领袖——张佩纶,因为无能害得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悲剧。
李中易一向讨厌只动嘴炮的所谓清官,这些人当榜样竖立起来,完全没问题。若是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政,那简直就是自己找虐的傻X行为。
在李中易的认识当中,千里做官,不为权势、不为钱财,难道真的是为朝廷白白服务么?
所以,李中易有些担心刘金山读书读多了,变成嘴炮一样的所谓清流党人。
现在,刘金山的一席话,彻底打消了李中易的顾虑。
李中易抬手拍了拍刘金山的肩膀,笑眯眯的说:“光清兄,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