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岁月,一亩上好的水浇地,至少十五贯铜钱。如果是靠近京郊的上好良田,那就更值钱了。
土地的买卖交易手续,也远不是后世那样的繁琐,而且费用居高难下。这个时代的土地交易,只需要买卖双方事主,到衙门里去备个案,立契之后,加盖大印,略微收一点点手续费,便算是交易成功。
还有一种土地交易,就更简便了,买卖双方请来里正以及有名望的见证人,便可以立下白契,连给官府的手续费都省掉了。
由于这个时代计生手段的严重缺失,本质上,李中易是个工业党加商业党。
只有大兴工业,才有可能解决掉农村大量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限于时代的束缚,商业这个服务性行业,也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基于此,李中易对王中英这个出身大世家大豪门的近系子弟,有着别样的亲近感。
吾道不孤矣!
李中易一边频频举杯,一边详细的解说了逍遥津集市的完整发家史,王中英目绽异彩的盯着李中易,他时不时的拍桌子,大叫妙哉,令一旁伺候着的侍婢们纷纷侧目。
“兄长,小弟是这么理解的,低价、货足、商人多,这么一来,行商坐贾们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您说的批发加零售的模式,予以满足。”王中英摇头晃脑的说,“甲地之绢帛卖到乙地,然后从乙地带回甲地所需的粮食,来回都不走空路,资金周转的……哦,您说的是效率,极高啊……”
李中易微微一笑,这王中英一提及经商之道,酒也不喝了,菜也懒得用筷子去夹,一路滔滔不绝。
也许是,李中易彻底的挠到了王中英的痒处,他手舞足蹈的说:“兄长所设的商信服务社,端的是妙到毫巅,妙不可言啊……”
李中易暗中观察之下,倒觉得王中英的年纪虽轻,却是个商业方面的可塑之才。
只是,怎么样才能把这么一个商业人才,揽到自家的怀中呢?嗯,这的确是个问题。
酒宴从天没黑就开始了,却因为谈兴正浓,一直持续到深夜时分,宾主双方这才尽欢而散。
当晚,李中易趁着酒兴,在竹儿小娘子的身上,纵马骑乘,驰骋了很久。
第二日,李中易抽空的接见了相州刺史,以及本地有头有脸的乡绅和名人。
闲扯了一些蛋之后,李中易抛去满耳朵的阿谀奉承,在王中英的陪同下,启程北上,赶赴大名府。
从相州北上之后,又走了两天的车程,第三日早上正式抵达大名府和相州交界的乡泉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