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是相当有名的。也决定了铸铁炮管不能承受过多的冷热交替。
而中国的独资钢厂,已经普遍采用了碱性转炉炼钢法,即采用白云石高温烧成的熟料,混合焦油做成碱性耐火砖炉衬,冶炼过程中吹入空气并加入生石灰。使得整个反应在碱性高温条件下进行,被氧化的磷与石灰相结合,留于渣内不再留于钢体,脱磷问题得以解决。
至于更加先进的电炉炼钢,还处于攻关过程,攻关的难度不在于电炉本身,电炉的原理是很简单的,而是在于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大型发电机组。
发电机早在几年前就被研制了出来,但发电成本很高,对煤的利用率很不尽人意,太高的电价推广到社会上没有价值。
总之,钢材脱去了磷,自然是脆度减少,韧性增加,即便不是合金钢,承受交替冷热的次数也不是铸铁炮可以相比,只是考夫曼不明白罢了,他想当然的认为民盟军的火炮真的到使用极限了。
考夫曼长吁了口气,民盟军的火炮不能使用,让他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因为没有火炮支援,民盟军纵使枪械厉害又能如何?枪再远也不过是打几百米,而火炮可以打到几公里的距离。
俄军约有百门火炮,其中八成都是铸铁炮,另两成是个奥地利走私进来的钢炮,以百门炮不停的轰击,足以摧毁民盟军阵地。
中亚武装死了几十万人,虽然未能耗尽民盟军的弹药,却把火炮拖到了停工的地步,也算是死得其所了,不过考夫曼清楚,这个停工的过程不会很长,一旦自然降温冷却,就会重新发挥出恐怖的威力。
紧紧盯着远处炮管上的白烟,考夫曼大叫道:“传令,炮兵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战斗,不能让中**队的火炮恢重过来,要快,要以猛烈的炮火尽可能的摧毁中国火炮。”
命令迅速传递到前线,炮兵加快了进行速度,他们也明白争分夺秒的重要性,只有抢在民盟军之前开炮,才能奠定胜局。
前面马拉,后面人推,好在松软的雪地已经被几十万中亚人踏成了坚硬的冰面,速度加快了许多,隔着民盟军前沿阵地四五公里,近百门火炮陆续停下,紧张的就地展开。
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条件下,现代火炮很容易出现故障,这一般都与火控系统有关,而当时的火炮,是完全的机械加手工操作,对环境的要求反而不是那么苛刻,甚至于低温环境更加有利于火炮操作。
每一门火炮,少者十余匹马,多都数十匹马,一群群士兵把马匹套走赶往阵后,另还有人吃力的把炮架展开,可就在这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