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六章 赐死(3 / 4)

持仁义忠孝,可是从隋朝建立开始,统治者忽视仁义,一味的强调忠孝,这为始自于宋朝的思想禁锢埋下了伏笔。

曾国藩想不到这么多,他只知道自己今天必死,既然必死,那还不如光棍点,苦苦哀求只会让王枫看不起,于是拱了拱手:“曾某愿意受死。”

“念你态度尚算诚恳,我允你自尽,另你曾氏一族,如手上无血腥者,皆不问罪,来人,带下去!”王枫挥了挥手。

“多谢王司令手下留情!”曾国藩顿时松了口气,深深一躬,转身而去。

王枫确实是手下留情了,曾氏带兵的只有曾国藩与曾国荃,其余几个兄弟都是正统书生,并未杀过人,这意味着曾氏一族可以保全,若干年后未必没有再起的机会。

王枫只杀曾国藩而留下了曾氏一族,这让每个人都暗暗点头,因为受传统家国天下的观念影响,家才是最大,与家族的利益相比,个人的生死算不了什么,很多人都会为了家族主动献身,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王枫并不是个嗜杀的人。

但没法避免的是,因李鸿章保住性命而来的轻松气氛,又由于曾国藩被勒令自尽变得沉闷起来。

殿内鸦雀无声,由李鸿章带头,一些湘军系的将领还拱手相送曾国藩,王枫并没有制止,待到曾国藩消失在了视线中,才道:“现在快到中午了,我们就在这里先吃顿饭吧。”说完,双掌交替拍了拍,立刻有战士搬来桌椅板凳,当堂布置起来

中国人谈事情喜欢在酒桌上谈,容易烘托气氛,推杯换盏中,也易于拉近关系,不多时,因曾国藩被赐自尽而来的沉闷感不翼而飞,毕竟曾国藩的死是谁都没法阻止的,他必须为自己的血腥政策负责。

经此一役之后,天下大势已经很明显了,再也没有人看好大清,大清的气数真的尽了,满人能逃回东北,苟延残喘是相当乐观的估计,更大的可能,是被民盟军追杀至屠灭整个种族。

虽然曾国藩的死让席中诸人颇多感慨,但活着的人要面对未来,如何适合新朝的政治氛围,乃至在新朝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这都是湘军淮军高层近百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每个人都向王枫敬酒,王枫开诚布公与之交谈,酒桌成了这些将领们与王枫及民盟军高层结交的场合。

这一次,投降的湘军淮军总人数史无前例的达到了二十万,从好的方面来说,可以迅速扩充军力,以民盟军目前的兵员人数,其实薄弱了点,就拿远征俄国来说,没有百万大军根本不可行。

俄军为什么会给人一种凶猛的感觉?因为俄国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