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武悼天王冉闵才籍籍无名,并不为人所知。
两晋时期,五胡乱华,胡人视汉人为猪狗,称汉人为“羊”,不仅大肆杀戮,还烤而食之。唐代房玄龄所编《晋书·王导传》记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也即是说,为避战乱,有十分之七的中原人口都迁往了江南。而那些无力迁徙的北方汉族,则命运悲惨。胡人所到之地,尽皆屠戮,狼烟千里,十不存二。
冉闵随即颁布“杀胡令”,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挽狂澜于不倒,救汉族万民于水火。
姑且不论冉闵此举有何政治目的,只要他能做出来,就该是我汉族民族英雄,但可惜的是,在儒道文化熏陶之下,竟令冉闵落寞于历史长河,鲜有人知。
冉闵死后第二年,东晋便诞生了《兰亭集序》,王羲之这部名篇,可谓是妇孺皆知,却很少有人记得冉闵是谁。
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很讽刺!
而今,岳风将冉闵之精发扬光大,更甚前者,这是蒙古一方恐惧的,也是孟珙、郭靖等深受儒道文化熏陶的大宋子民所恐惧的。
……
……
忽必烈脸色铁青。
直至此刻,他才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人到底有多恐怖。
他是蒙人,需要遵守蒙人的规矩,所以如果是他做这些事,必将受到蒙人的推崇,但岳风是汉人,却行蒙古之事,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遵守汉人之规矩,他的下场可想而知。
但忽必烈忽然发现,这人竟是一点儿不在乎,不担心。
这是一个为了胜利,不择手段的人,规矩、规则在他眼中,跟没有两样。
“撤回!”忽必烈心中一阵恶寒,忽然摆手,令扎斥力将驱赶的汉人撤回来。
大宋一方,爆发出轰天的喝彩。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兵痞子,不是读书人,受到的影响也小,而那些被驱赶的汉人,绝大多数都是襄阳境内的汉人,跟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岳风的关系,能侥幸活下来,他们当然欢欣鼓舞。
对他们而言,最深层次的儒道文化,无异于天方夜谭,这一刻,岳风就是他们的神明。
半响过后,忽必烈高声道:“君帅杀伐果决,本王佩服,只是君帅难道就不怕数千年后,被你汉人钉在耻辱柱上?谩骂千年么?”
岳风冷笑一声,淡淡的道:“我死之后,哪管身后滔天洪水。”
忽必烈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