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187年的秋天,终于一病不起,撒手离去。这个家一下子没了顶梁支柱,五个小孩哭得跟泪人似的。诸葛瑾毕竟是老大,硬着头皮扛起了这个沉重的负担,忙进忙出地办理丧事,还写了封信给远在洛阳的叔叔诸葛玄,告诉他父亲去世的消息。
诸葛玄当时在洛阳任职,是刘表的手下的得力助手,知道这件事后跟刘表说明了原因,便辞去了官职,然后匆匆赶到泰山郡。到泰山时已经是一个月后了,诸葛瑾这个少年家长当得有模有样,把丧事安排得仅仅有条。诸葛玄知道了很是安慰,接过手办完后续的事情,就带着哥哥的家眷扶灵柩回了老家琅琊。
诸葛家族的老家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不久后,诸葛玄带着哥哥的家眷回到了阳都县乡下的祖宅,过起了隐居生活。诸葛玄比哥哥诸葛珪小七岁,此时还尚未娶亲,五年前本来是要娶的,可是当时他的父亲诸葛丰由于太过刚直得罪了人,被罢官贬为庶民,所以婚事也跟着泡汤了。随后不久,诸葛丰病倒离世,哥哥又远在外地当官,诸葛玄便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琐事,岁月就这么蹉跎了。三年孝满后,因为他的孝心被举孝廉,县官把他推荐给刘表,此后诸葛玄就跟着刘表到洛阳任职。
现在隐居在阳都的诸葛玄自然也很忙,家庭的压力很大,根本就没空考虑婚姻大事。过了年诸葛瑾也才十五岁,五个孩子都需要教育,好在诸葛家也算是当地士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有些家底和良田供应日常所需,为了节省开支锻炼身体,诸葛兄弟学习之余经常跟着叔父下地体验农耕生活,一家人过着简单而快乐的日子。可是这样隐居的生活也没过几年,朝廷又动荡了,由于琅琊比较偏远靠海,阳都一带的乡下倒也没有被战争波及到。诸葛瑾渐渐长大,一晃已经十八岁,这孩子长得长身玉立,俊美非常,而且胸怀宽广,为人温厚诚恳,俨然一个青春好少年。
诸葛瑾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叔叔这些年为了这个家,至今都还没有成亲,不能再耽误了。可是,诸葛瑾向叔父提了几次取亲的事,他都很无所谓地敷衍了事,这怎么行!于是,诸葛瑾便偷偷四处打听适合叔叔地姑娘,打算给诸葛玄物色一个。但没有经过诸葛玄的同意,他只好跟人家说是给自己打听的。
诸葛瑾的眼光甚是挑剔,觉得打听来的那些姑娘没有一个配得上他家叔叔,怎么办呢?想来想去,诸葛瑾认为是自己寻找的范围太小了,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于是,他又借着外出游学的机会,顺道在周围的郡县打听。这一天,他来到了东海郡,先去探访了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