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锻,不能铸,因此不是理想的造器材料。
铁匠们以块炼铁为原料,对它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挤出杂物,并在与炭火接触中使之增碳变硬,就成了块炼渗碳钢,是最原始的钢。
这种钢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反复加热锻打,故又称“百炼钢”。
这种制钢法,劳动量大,效率低。
西汉中后期以后,铁匠们发明了“炒钢”技术。即将生铁加热到摄氏一千二百度时,撒入矿石粉,并不断搅拌,使生铁的含碳量降低(碳氧化)而成钢。这是一种制钢简便快捷的工艺。
炒钢时,如果火候掌握不好,炒过了火,钢的含碳量就会偏低,炒钢便炒成了熟铁。后来,工匠们发现,加入生铁,即可弥补这一缺陷。这就导致一种新的炼钢技术——灌钢法的产生。
公孙续还从工匠当中听说,此时汉朝最好的高炉应该是在河南,那炼炉炉高大约有四五米,容积约为并不是很大,日产量并没有太多,和后世的大钢厂相比,就是那种大型的作坊产业。
此时的钢铁冶炼,还经常会出现一些失败的情形,十炉钢铁出产之中,至少会有两三炉出现问题,达不到想要的标准。
不过呢!在这个时候,冶铸也有一套完整的生产设备,有藏铁坑、配料池、铸铁坑、淬火坑等,仅其冶铸炉就有炼炉、排炉、反射炉和锻炉(炒钢炉);而且有了选矿、配料、入炉、熔铁、出铁、铸造锻打等工序之分,冶炼技术已经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个时代的炼钢和中国近代的那种土法炼钢有些相似,用的都是一样的工序,简单快捷。
公孙续最为清楚,之所以汉代的炼钢不够发达,绝对是因为高炉的高度不够,建筑设计方面不合理,只要他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在龙首山这边,钢铁的产量绝对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把龙首山十里左右的那个炼钢炉收拾一番之后,公孙续并没有选择用这个炼钢炉来炼钢,而是指挥着手下的工匠对整个炼钢炉进行了一番改造,直接给改造成砖厂了。
公孙续心中清楚,如果龙首山这边的炼钢产业发达,或者说是能够出产好的钢铁,这炼钢炉是绝对不会轻易被废弃掉的。
废弃这个炼钢炉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应该是这个炼钢炉没有太大的价值,哪怕是出来钢铁,废的钢铁也会相当多,甚至能够达到入不敷出。
好饭不怕晚,眼见着就要进入冬天了,炼钢的事情在当年已经无法进行,他不如先把这个地方的炼钢炉变成砖窑,先弄出一些有用的红砖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