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刘季为何称“沛公”?(2 / 3)

这样一来,刘邦的起义军便迅速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体制,完全有别于普通的土匪队伍。实践证明,他任命的这些兄弟,没有一个是不胜任的,可见,要想创业办公司,平时就要注意找好“中国合伙人”!

刘邦自己,称为“沛公”。

注意,沛县的乡亲们最初是要请刘邦接任“沛令”,这在《史记》中记载得明明白白,但结果这次起兵后,刘邦却从此被人们成为“沛公”。为什么刘邦不叫“沛令”叫“沛公”呢?

有的学者以为,“公”是中国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因此,刘邦称“沛公”,是因为他年老,这正是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而不是公元前247年的依据。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谬误。这里的“公”,其实是和“令”差不多是相同的意思,沛公就是沛令。只不过,楚国过去叫一县之长为“公”。所以,刘邦自称沛公,是恢复了过去楚国的叫法,表示与秦朝的决裂。

也有另一种解释是,“公”其实是爵位等级,是传统公侯伯子男五爵位之首,次于“王”。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造反义军的首领称“王”了,刘邦的实力还不足以称“王”,所以就自封为“公”。

他自封为“公”,才有资格给手下人封官授爵。

曹参等人接受沛公刘邦的任命后,就都去为刘邦招收沛县中的年轻人,很快就招了二三千人,使得刘家军迅速壮大。

刘邦终于不再退让,在万众拥戴中担任起了领导沛县这次造反起兵的重任。

退步原来是向前。刘邦的退让,有几分真情,更有十分的权谋;绝不是怯懦,而是真正的当仁不让,是他要组建起自己的队伍所必须采取的策略。

更重要的是,这种退让,还让刘邦占据了一个道义上的制高点,就是他让人们相信,他起兵反秦,甘愿冒着诛灭九族的风险担任造反领袖,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荣华,而是为了解放天下百姓。

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刘邦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把陈胜那句“天下苦秦苛政久矣”挂在嘴上,这使得他的队伍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仁义之师”,让天下人都为之归心。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开的不是“私人公司”,而是“股份公司”,天下老百姓都是股民,都可以分红。

这样的公司,是不是最受股民追捧?最受股民追捧的公司,是不是人气最旺最强大?

我说过,我写这个故事,一切都会严格遵照史书的权威记载,绝不虚构,即使适当的虚构原本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