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刘邦造反是因始皇坑儒吗?(2 / 3)

为深刻。

应当说,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坏的影响,就是增加了刘邦的偏见。什么偏见?对儒教读书人的偏见。

《尚书》本是儒教经典,可是读了《尚书》刘邦更加反感儒教。原因倒也不复杂,是因为《尚书》中有个章节叫《酒诰》。《酒诰》写的是什么呢?写的就是关于喝酒的事情,意思是人们喝酒要有酒德,只有在祭祀的时候和生病的时候才能适量饮酒,禁止聚众饮酒,禁止喝酒过量,必须少喝,等等。

这都是胡说!因为这些规矩,几乎条条都是冲着一贯“好酒及色”的刘邦而来。要刘邦平时不喝酒,不和朋友们一起喝酒,那简直是要他的命哪。

因此之故,刘邦对《尚书》越学越厌恶,也越学越觉得儒教徒都是书呆子,令人厌恶。换言之,读《尚书》的结果,不仅没有使刘邦甘心情愿地成为儒教弟子,反而使得他更加歧视儒教。

早知道是这么个结果,儒教宗师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教刘邦读书的。

不过,这段短暂的读书经历,对刘邦的影响也不全是坏的,也不乏对他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首先,它使得中阳里农家子弟、自小辍学的他,总算不再是文盲,认得了字,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治国理政的公务文书知识。

其次,它也使得他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擅长搞文宣和舆论引导,在文字上基本没有吃过大亏。

再次,更重要的是,《尚书》中所体现的一些基本思想,日后实际上将成为刘邦造反的理论基础。

刘邦主观上蔑视儒教,藐视《书》等儒教经典,但毕竟认真地读过几年,难免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书》中说的一些在他看来有道理的话,还是会被接受。因为他其实从小就已经不知不觉受到信陵君、张耳、陈余等人的影响,客观上是认同儒教的一些理念的。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国古代典籍,《书》渲染天命正统观,认为古代王朝统治者的合法性都来自于他们顺应了上天的意志,而上天的意志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依据则是看统治者是不是“敬德保民”,就是遵守道德规范,以民为本,等等。

刘邦日后的造反理论、施政风格,都能从这中间找到渊源。

而眼下,这种“天命无常”、“上天意志可以改变”、“谁能够以民为本谁才能得到天命统治万民”的思想,势必使得他接下来对秦朝残酷压榨人民的统治产生深深的怀疑和反对思想。

正如以后的洪秀全并不真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