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刘邦为何未成儒教徒?下(2 / 3)

遭到一些骂名,也还罢了,反正我秦始皇干的是古往今来从没有人干的事情,不怕骂,谁敢骂我杀谁就是,看谁的脑袋硬过刀口。

如果天下的儒教弟子都敢继续嘀咕,就把天下的儒教弟子都杀光。

然而,有一个儒教弟子,是秦始皇无论如何也舍不得杀的。

因为这个人,是秦始皇的儿子,而且是最器重的儿子。

秦始皇没有料到的是,自己最信任最痛爱的、已经被内定为接班人的大儿子扶苏,居然也已经成为了儒教弟子。

扶苏为什么会成为儒教弟子,目前还缺乏详尽的史料记载。比较明确的是,他不仅是儒教弟子,而且是非常虔诚的儒教弟子。

对于秦始皇听信李斯、焚书坑儒的暴行,扶苏自然不能沉默。他虽然知道秦始皇性格暴虐,但也相信秦始皇雄才大略,一向能够明辨是非,因此,就义无反顾地向秦始皇提出劝谏。

他对秦始皇说:“现在天下才刚刚安定,边远地方的百姓还因为战乱而到处流窜,读书人又都学习崇敬孔子,现在您都用严酷的法律来处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会不安定。”(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从扶苏的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儒教确实呈现兴旺之势,非常厉害,所谓“诸生皆诵法孔子”,连从小歧视儒教的刘邦都学《尚书》了。

然而,儒教越厉害,就越让秦始皇忌讳,他就越要推行焚书坑儒,以遏制儒教坐大的势头。

秦始皇拒绝听从扶苏的劝谏。

而扶苏作为儒教门人,仍然坚持进谏。

终于,这再次触怒了秦始皇,而且是更大的触怒了秦始皇。

不过,他总不能把自己的儿子也和其他的儒教弟子一起坑了,因此,盛怒之下,把扶苏派遣到北方边关去,和大将蒙恬一起率领三十万大军,抵抗匈奴。

这样的处置,秦始皇是煞费苦心。

表面上,这当然是对扶苏的惩戒,让他去边关吃苦;但实际上,这也是对扶苏的栽培,秦始皇有意让扶苏去边关建功立业,进一步积累威信,更可以学习掌握兵权,同时,也希望扶苏能够从边关的无情征战中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国家统一的不易,领会到国家兴亡靠的是实力、而不是儒教那些仁义友爱之类的空谈。

儿子,你就去吧,到边关锻炼锻炼,将来这大秦帝国的宝座还是你的,未来我把大位传给你也会更放心。

遗憾的是,扶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