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刘邦为何未成儒教徒?上(2 / 3)

来治理国家,防止战乱,是刘邦和秦始皇共同面对过的难题。

这个难题,秦始皇没有解决好,刘邦也解决得不太好。这是后话。

不过,秦始皇绝不是优柔寡断的人。

鉴于秦国已经实行了很久的郡县制度,存在王室权贵没有战功也不能封爵的传统,更鉴于周朝分封子弟为诸侯王,结果后来这些诸侯王彼此征战不休,导致战乱绵延千年而不能结束,尤其是鉴于郡县制有利于皇帝掌控天下权力,什么时候开饭开什么饭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因此,秦始皇最终采纳了廷尉即中央政法委书记李斯的意见,在刚刚征服的六国,仍然推行郡县制。

可是,对于这样的影响深远的国家大事,好不容易有在中央政府发言机会的儒教研究员们,当然不会沉默。

当时,即使秦始皇已经明确表示要坚持郡县制,淳于越作为首领,仍然带领在朝廷里的这群儒教博士,依附当时的丞相王绾为靠山,竭力地鼓吹分封制。

他们不依不饶,要求秦始皇效仿周朝的制度来统治全国,即把众多的儿子一个个封王,建立新的诸侯国。

儒家学徒本来是最精通历史的,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周朝的这种分封制度实质上会弱化中央政府的集权。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好比是要把刚刚统一的中国又分割开来,搞成联邦制或者邦联制,皇帝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统帅,但对各分封王国的统治权力其实会受到严重的限制。

那么,儒教的研究员们为什么还会提这样的建议呢?原因很复杂。

首先,他们的教义本身就认为像古代周朝那样的制度都是很好的,而且这样一分封,也能体现秦始皇对儿子们的关爱,符合儒教注重亲情伦理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之前秦国一直是由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教的叛徒、法家的代表李斯等当了大官掌握了实权。

而法家是主张采取另外一种治国模式,就是主张废除周朝的分封制,坚持实行郡县制,让权力都掌握在皇帝和朝廷手里。

儒教的研究员们熬了两百多年才看到有出头的机会,当然迫切地想要把法家赶下去,让儒教得到出头天。

既然代表法家的廷尉李斯主张郡县制,那么,儒教的研究员们就要针锋相对地主张分封制。

这就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赞成;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

并且,仗着自己的人多势众、能言善辩、博学多才,加上还有当时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