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刘邦为何读了“儒家系”?(2 / 4)

结束战乱,才给儒教学徒们带来一丝曙光。

儒教的徒弟们这下欢欣鼓舞,觉得熬了两百多年,终于机会终于来了。

因为,过去各国的统治者们忙于大战争地,以为儒教崇尚爱民仁义的这一套没有实际作用,那现在天下统一不用打仗了,统治者总可以实行儒教的这一套了吧?

机会确实是来了,甚至来得比儒教徒们预料的还要大还要好:因为,秦始皇亲自来召见儒教徒们了。

公元年20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一到这里,他就把儒教的传统大本营—齐鲁之地的儒教门徒代表人物共70人,专门请上泰山,在当时人们看来十分神圣的泰山山麓商量大事。

什么大事呢?因为秦始皇要在泰山祭天封土,这需要举行相关的礼仪。而儒教是最“讲礼貌”的,说起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礼仪,当然要属儒教的门徒们最精通。

这完全称得上是儒教徒们的一次宝贵的巨大的机会。

然而,遗憾的是,儒教徒们没有抓住这次机会。

因为,关于孔子主张恢复的那些古时候的礼仪,早就不实行了,即使是儒教徒们也只能从书本上去了解。对书本知识了解的不同,导致他们彼此纷争不休,结果弄得秦始皇很恼火。

算了,你们都滚蛋。老子是皇帝,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于是,秦始皇最后自行其是地举行了仪式。

应该说,儒教徒们这次失去了很好的一个机会,给秦始皇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不过,事情还没有到最糟糕的地步。

因为,秦始皇这人倒也心胸博大,没有什么门户之见,只要对我有用的我就采纳。所以,他虽然重用法家的李斯,对法家的杰出代表、最高理论导师韩非推崇备至,但是,对儒教思想也有所吸收。

我们说过,先进的思想是无孔不入的。尽管孔子生前穷困潦倒,和马克思一样,但他的思想在当时确实入脑入心,连秦始皇也会受到感染。

秦始皇当时不是特别排斥儒教思想,甚至认同和主张某些儒教的价值观,也可能与李斯和韩非虽然都是法家人物,但却是儒教宗师荀子的门徒有关。作为儒教叛徒,李斯和韩非都强烈地批判儒教,但他们实际上已经摆脱不了儒教对他们思想的潜移默化。

不管怎么样,尽管在泰山对儒教徒们发了通脾气,但此后,秦始皇对儒教的人倒还不是特别差,仍然选拔重用了不少儒教弟子当博士,相当于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容许他们给朝廷提建议。

当时,孔子的第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