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刘邦无论如何不愿意回家去种田。
种田很辛苦,没有技术含量。但最令刘邦无法接受的还是另外的原因:从物质上来讲,种田很难让人迅速富裕起来;从精神上来讲,种田会把人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而失去自由;从身份上来讲,种田就是普通平民百姓而难以获得别人的尊重。
今天,一个曾经到小城镇里打过工的农民,都很少再愿意回家种田;对于出过国、追随过张耳这样天下有名的豪杰的刘邦来说,种田自然更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职业。
不种田,你还能干什么呢?现在黑社会不能混了,做生意也不允许,去外面打工更加没有可能,你总不能就这样一直吊儿郎当下去吧?
刘邦的选择出人意料。自小失学的他,居然决定再去读书。
这时,他其实已经三十岁了。
我说过,我写的一切都严格依据正史记载,绝不虚构:史书上说刘邦和卢绾“壮又学书”,壮在古代是指男子满三十岁,所以刘邦和卢绾确实是读成人大学的。
那么,他们在成人大学,读的是什么专业呢?
史书上只是说,他们是“学书”。
学书,意思可能很简单,就是读书的意思。
但学书的意思,也可能值得玩味。书,在古代有时候是指五经六籍总名,这中间包括《尚书》。
而更多时候,“书”在古代干脆就是指《尚书》。
也就是说,三十岁的刘邦,拉着发小卢绾一起,去上成人大学,开始补上读书这一课,而他们读的课程,可能就是《尚书》,至少包括《尚书》……
《尚书》又被简称为“书”,是古代六经之一,更是儒教的经典,据说是由孔子亲自编订的,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我们说过,刘邦一开始就厌恶儒教读书人。但现在,他偏偏开始了对儒教经典的学习。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
首先,当时儒教学者最有文化,想读书往往就只能找他们。
其次,刘邦的这一举动,很可能是受到张耳、陈余的影响。在张耳、陈余那里见识过许多学问渊博的人,陈余本身就是一个儒教高徒,这促使刘邦想好好读书,弥补一下自幼辍学的遗憾。
再次,刘邦还看到了张耳和萧何、曹参等人当官的好处,他学习《尚书》中的公务文书,似乎是在为“考公务员”做准备。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此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