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保国报国恩”的家训依然镌刻在护国员外府客厅中的屏风上。
熙宁元年的四月底,也就是张四姐他们回到崔家庄的第二年四月底,钦差大臣王安石和原温阳县知县,现已升任石州府知府的陈廉一起来到了温阳县。他们以察事不明,随意妄奏,构罪误国的罪行将那倒霉的陶知县革职发配西宁州去了。
温阳城西门外的人们进城来说道:“那郑河郑坡二兄弟一步一大棍,这一路上可有那陶知县一家好受的!”
温阳县新的知县由本县原主簿李青当任。
新的主簿由“东城雅士”卫文当任。
那旧的温阳县押司前些日子因病谢世了,文案空缺。经陈知府提议,钦差王安石作主,由“打油秀才”唐启当任。那唐启百般推辞不过,只好勉为其难,答应下来。
可笑那位陶知县,拖家带口来到温阳县,不足一年就落得个革职发配的悲催下场。
有《如梦令》一词为证:
已是天仇人怒,阴险贪婪不悟。刀笔暗伤人,密奏添油加醋。
移步,移步,戴锁披枷上路。
一日上午,在崔家庄护国员外府客厅,张四姐、崔文岁、李老太君和御鹰崔廷芳夫妇以及仙徒白玲玉、白玲芳接见了前来传旨赐金的钦差大人王安石以及陈知府和新任知县李青等官员差役。
李老太君和文瑞、四姐、廷芳谢了皇恩。
李老太君道:“请王大人回奏当朝万岁和太皇太后知道,护国员外府一家‘护国保国报国恩’的初衷不会改变。”
钦差王安石大人高兴地说道:“一定转奏。下官先代朝廷谢过老太君一家的忠贞。”
尊敬的看官,诸位可知这位王安石大人是何许人也?
原来,这钦差王安石,字介甫,现年已是四十七岁,生的虎头牛耳,目极有神。他出生于大宋临江军官宦之家,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他于宋仁宗庆历二年考中进士第四名,被朝廷授于淮南节度判官之职。后来调任鄞县。他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曾经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他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嘉佑三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写成《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上奏朝廷,曾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虽然他现在位居翰林学士,但他是即将辅佐宋神宗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的未来宰相,书中先按下不说。
且说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