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闺阁要求约束女儿,十四岁后就不能让女儿再下绣楼“疯”了。他的女儿紫兰,老大不小了还走姨姨家,抛头露面,左顾右盼温阳城中,当然她自己会找一个如意郎君了。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首《无题》道曰: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立秋千下。
只看诗的表面意思,这首诗是写一个本来就有些“早熟”的封建女孩已到了该“生儿育女”的十五岁,还不见父母为自己张罗婚事而在秋千之下偷偷伤心以致背转身子哭泣的情景。我们不管诗的所谓含义如何,是要看看诗中这句“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人家真正的封建员外人家,女儿十四岁就“藏六亲”了。“藏六亲”就是女儿到了十四岁就不能随便见上门的亲戚了。连亲戚都不能见,何况其他人呢?这是真正的“六亲不认”,就是怕女儿自己看上了表兄、表弟或者什么人,惹来闲话和她们要死要活的“丢人”麻烦。温阳县这些员外倒好,一个个让自己如花似玉的宝贝闺女“疯丫头”似的到处乱跑。她们正值花红飘香之际,岂能不干柴烈火“自燃”起来呢?上卷书中的西岐沟郝员外就是如此,他让一个美丽倾城的宝贝女儿郝美萍天天自由外出,进县城,闯大堂,结果郝美萍小姐终于自己找了个县太爷嫁了去。这张四员外家的闺秀紫兰小姐进得城来,虽然不闯县衙,不上大堂,可就在她姨姨家这个热闹而深长的城北沟两眼这么一眨,就将一个年轻粗犷的酒工张祥林眨进自己心里来。在张紫兰小姐眼里,张祥林一点不比县太爷逊色。以这苏家滩紫兰小姐的娇脾气,假如张四员外将她硬许配给县太爷,不让她嫁张祥林,她也一样会自寻短见的。
可见,只要是有条件走出自家绣楼的古代女子,一般是要自己去找如意郎君的。诸如东晋的祝英台、唐时的崔莹莹、樊梨花,当朝的穆桂英,这些因各种原因走出自家绣楼的女子莫不如此,就连后世因父母双亡而无法“藏六亲”,只好走出自家闺房寄人篱下,住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表兄家里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也因“爱至深,伤也深。”最后,落得“红消香断有谁怜”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且说崔母听了张四员外的话说道:“孩子们的事,就顺着他们吧,富贵贫穷是他们的命。”“唉!也只好如此了。嫂子,你的晚运不错,真是苦尽甘来呀。”张四员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