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回(2 / 6)

敲晨响,钟声震地天。

这才是:“金收千秤,功建一炉;准乾坤之范模,按阴阳之度数;火光走电,一鼓而就;非人力之免强,有神物之护持;礼者为之叩头,观者为之拭目;龙鱼曼衍,愚蠢开窍;聋盲音震,人天钧锡有终之庆;声通阴府,神鬼偏消无量之灾。”

真正是:“圣贤闻之而集来,魑魅听之而远遁;凡处幽途引归彼岸,脱离苦海定升极乐。”此铸造之功果,绝非小补,实为万代千秋之大慈大悲者也。

此二钟虽为崔员外为还愿而铸造,然经管铸造事宜却是本寺住持咏公大师,铸造者和具体场地就是那九曲石拱桥北的范家庄范员外和他的铜铁铸造坊。

这两口钟并不一般高大,铜钟稍高,铁钟稍低,人称姊妹钟。当时,普济崇胜寺内没有这么大的钟楼,所以就一直放置在这戏楼西角,成为“崔员外特别贡献”的温阳一景。

那温阳打油秀才兴匆匆看了铜铁大钟曾叹道:

煌煌铸大钟,进寺两哑龙;

力士何时遇?扬名挂九重。

谁知,这铜铁二钟就是没有挂起来,不敲,也已是名扬天下。

这铜铁二钟,几百年后得了灵气,竟在黎明时分飞了起来,欲离开这寂寞无聊的地方,上已是帝都的北京去。谁知它们刚刚飞起,就被扫院子的僧人发现,那僧人急忙用手中扫把打去。这时,铜钟已是飞得高了,那僧人够不着了,就去打铁钟,铁钟被打下来了,可铜钟却飞到了北京大钟寺,被大钟寺的僧人挂了起来。后来,铜钟思念故乡,思念铁钟,却因被铁链缚着无法脱身,便在僧人敲击时发出温阳—温阳—的轰鸣声……这是后话,书中暂且不提。

却说包大人、杨将军、陈知县他们一行众人看了铜铁大钟都夸奖了一番,赞叹了一番,才转过身来。包大人看到寺内僧人好像并不多,便问住持咏公大师道:“贵寺究竟有多少僧人?”咏公道:“共有一百余名僧人,今日有六十多名僧人被一外地商人请去到南山后的卜家庄村为一拾金不昧的老人做法事去了,寺里只剩四十余名僧人了。”包大人道:“拾金不昧的老人是怎么回事?还请大师相告,包拯愿闻其详。”咏公大师听了,便带包大人他们来到寺院方丈内,请包大人、杨将军、陈知县他们一一都坐了,小和尚上茶毕,咏公大师便将卜家庄王老汉的故事讲给包大人他们听。

原来,城南卧牛山后,大麦郊镇前东南数里的河阴山下有个小村庄,叫卜家庄,也属和古里管。村里有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天天起个大早,身背一竹篓,手拿一铁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