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2 / 5)

曲曲长达六十多华里。

对于这“雀鼠谷”著名的北魏地里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有这样的描写:

“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偏梁阁道,垒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一行人马走上了栈道,新科状元陈廉和教头李俊走在最后。

那陈廉,字洁玉,是河东路洪洞人,二十八九岁,生的眉清目秀,更加才华满腹,是嘉佑二年进士。多家达官显贵都欲争其为婿,那陈廉都婉言而拒,已致东京汴梁城再没有人给他提亲,至今仍是孑身一人。那李俊,字保国,河北东路德州人氏,二十六七岁,生的高大英俊。李俊打十几瑞起就在开封府拜师学艺,起初跟着一位姓王的拳师当徒弟,后来,姓王的拳师又将他介绍给一位姓赵的禁军教头做了徒弟。又过了七八年,李俊终于学成一身武艺,被师傅带进禁军当了一名军士。在一次选拔教头的校场大比武中,李俊胜出,成为最年轻的禁军教头。陈廉、李俊二人一文一武,见面后甚感投机有缘。初七那天下午,他们赶到风陵渡渡口。傍晚,他们过了黄河,顺着河东大路望北又走了二十多里路程,已是人定时分,才来到小爷山下的一处驿站。李俊命军士们在驿站外依山扎下营寨埋锅造饭,一千多人这才休息下来。谁知,到了半夜却有数千小爷山山寨义军来围营打寨,目的竟是为了抢夺新科状元陈廉去做山寨的军师。他们三十多岁的头领王翔扬言“如果不送出新科状元,便要进攻营寨,杀尽营寨内所有的官兵。”在马嘶人喊、灯笼火把、刀剑交加的危境中,陈廉处变不惊,运筹帷幄;李俊奋不顾身,英勇冲杀。在双方的激战中,几位禁军教头终于用陈廉的诱敌之计将山寨首领王翔擒获,他们终于以少胜多,杀散了众义军。天刚刚亮,二人劝义军首领王翔参加禁军当个教头,和他们共赴温阳县。谁知那王翔口里答应,心中却不愿投降朝廷,他趁陈廉李俊不再防备,竟一人上马逃出营寨去了。李俊要追,陈廉道:“人各有志,由他去吧!”经过这惊心动魄的一夜,陈廉、李俊二人更是相互敬佩,情同手足。进入晋州地面,二人已是义结金兰,陈廉为兄,李俊为弟,一路行来,弟兄二人亲密无间。

却说那栈道有一处是后世人在山崩过后重修的,最为狭窄,人只能下马慢慢通过。众人正在牵马前行,忽然,头顶山崖不知何故?竟突然又发生崩塌,一块巨石随即向下滚来,那李俊拉马刚刚过去,巨石下来。只听“轰啦——”一声响过,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