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阒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该诗是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所作,想那文丞相为元军俘虏,囚于大都牢中,元朝皇帝忽必烈欣赏文丞相的气节和才干,每派人屡屡劝降,诸般计谋用上,或以降将劝降,或以家人作胁,或以美人相惑,或用苦肉计,更以名利诱之,而文丞相却不为所动,坚贞不屈,在狱中三年,受尽百般苦楚,煎熬中写下千古名作《正气歌》,然后慷慨就义,时年仅四十八岁。文山先生虽役,此诗却是流芳百世,成为爱国之千古绝唱,至今读来仍是铿锵有声,让人热血沸腾。
南宋理宗宝祐年间,江西通往京都临安的官道上,一个少年儒生身背包袱,踽踽而行,其时正值蒙古南侵大宋年间,天下一片混乱,蒙古兵在大宋境内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此地虽属江西境内,但距都城临安将近千里,只见四下满目荒痍,道上很少见到行人的影子,道旁偶有饿死之人,尸体被一群群乌鸦争抢而食。一派“国破山河碎,城春草木深”的凄凉景兑。这少年见到这等情形,心中悲愤不已,心想我堂堂大宋,自古以来,能人异士辈出,英雄豪杰甚多,不想却被北夷鞑子**践踏,朝庭懦弱,奸侫当道,每年却要向蒙古称伯纳贡,赋税累累,以至搞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尸横遍野。想到这里,不由得吁嗟浩叹。
正思量间,忽听身后马蹄声得得,夹杂着阵阵吆喝之声,回头一看,却是一小队蒙古官兵押着一群乡民沿着大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