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平之战的最后阶段,辽国杨衮充分表现出了“睡王”耶律璟在位期间契丹大军的捡皮夹特性——有顺风仗就打,有草谷就打;但如果他们的北汉盟军彻底崩盘、无可挽救了,那辽人也不会为了北汉人去拼死拼活强出头。
所以,高平之战以刘崇的彻底败北收场,五万北汉军生还太原者不过十之五六。柴荣志满意得地带领着得胜之师解除了潞州之围,随后继续意气风发地北上追击,一路追到太原城下,把刘崇围在了城里。战事的顺利,让柴荣产生了一种幻觉:莫非此次出兵,就能彻底解决北汉这个宿敌了么?
不过,很快这个意淫的美梦就被打破了。当柴荣在潞州和刘崇血战的时候,耶律璟或许会允许杨衮坐山观虎斗、看着北汉和后周两败俱伤。但是当柴荣真的兵至太原、想要彻底灭了北汉的时候,辽国的态度就是另外一码事了。耶律璟再是昏庸嗜酒,也知道北汉是辽国牵制中原的重要筹码,为了让北汉免于亡国,辽人还是愿意下点儿本钱的。
太原城下,柴荣的大军攻城十余日,后来又被契丹大军反复袭扰血战三场,各自折损了一两万精兵。柴荣害怕迁延日久之后周军机动性强的骑军战力不支、被契丹人利用机动性优势袭扰了后方粮道,所以只能是整顿大军徐徐而退。
高平之战的后续余波,遂平息无闻。周军获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不过也没能趁势直接灭掉北汉,此后数年,后周的北线战局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
显德元年的六月,有两个人的名声在华夏大地上形成了一次绝对权威的震撼。第一个自然是柴荣,此前他的军事才能一度被众多摆老资格的列国君主和宿将持怀疑态度,但是在高平之战结束之后,其善战和知人善任之名已经无人再敢质疑。
第二个则是钱惟昱,随着他的《汉和字典》正式推广开来,无数读书人从中切实感受到了新式拼音法对启蒙读书者的便利。上万套书以亏本价的价位投放下去,在这个全中国人口只有三千万不到、读书人不过几十万的时代来说,几乎是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了,毕竟字典这种书籍,一个大家族或者一处私塾有一套就够了,就能覆盖大多数求学之人。
除了这两人之外,也有一些相对小一些的角色,开始出现在各国朝廷的邸报上,大多数君王政要对这些新近崛起的角色都不甚在意。不过钱惟昱却是对这批名字不敢有丝毫的轻视。
“殿前司马军左厢都指挥使赵匡胤,殿前司诸军都虞侯李继勋,殿前司马军左厢第三军都指挥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