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锐气的搏命进取,和老成持重的绵绵韧劲,究竟何者更有战斗力?这是一个找不到一致答案的历史悖论。有无数次战争,是前者获胜了,有无数次是后者获胜了。而每一次胜利的一方,都能在历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粉饰把自己一方采取的策略推上神坛。
而以史为鉴的后人,如果真的看了这样的历史,就轻信了这些鬼话里面的道理,甚至在自己也踏上历史抉择的关口时,以这样的“史鉴”来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的话,那么他无疑是在嫌弃自己自杀得不够快。
就显德元年五月、发生在山西高平的这一场大决战来说,在最后的决战结果出现之前,其实谁胜谁负都是很正常的结果,完全无法推导出什么“历史的必然”。
……
李继勋带着数千铁骑向着张元徽部拼死冲杀,两军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了。被张元徽裹挟而来的、已经投敌的樊爱能部,很快就以给张元徽打免费先锋的姿态和李继勋的人马绞杀在了一起——战场上,居然还没有北汉骑军加入厮杀,仅仅是一股后周骑军,和一股一个时辰前还隶属于后周骑军的新降军在那里互相砍杀。
这些人,一个时辰之前还是同一阵线给的袍泽,现在却开始疯狂地互相砍杀。那些已经投降了北汉的前后周骑军在那里大喊着“河东军必胜!汴梁贼必败!”的口号,此前已经击溃了好几个周军方阵。他们似乎也感悟到了这句口号的巨大宣传力量,习惯了后周军在这种嘶吼和裹挟之下士气迅速消退的状况。
但是,李继勋部投入之后,樊爱能等降军马上感受到了一股不一样的压力——李继勋带上来的生力军,似乎人人都有非常炽烈的求战**。降军的每一个军官在这支生力军眼中,似乎都是一坨坨的经验值、击杀了他们都可以打爆出一堆极品装备,或者说直接完成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稀有成就……当然了,这一切的比喻,都不够贴切,最贴切的说法,应该这么表述:
李继勋麾下的后周铁骑,似乎对于击杀那些普通叛军士卒毫无兴趣,对于战争的胜负也没有这个远见去看清、去预测、去猜想。数千人的嗜血**,全部都凝聚到了降军中那一撮将领和高级军官,所有后周铁骑哪怕身中数刀数枪,或者被射成了刺猬、折断了刀枪、用牙齿撕咬,也要把一个个降军的将领、指挥使砍成肉酱、撕成碎片、碎尸万段。甚至于有降军将领被砍杀之后,还有抢夺尸首的周军铁骑乱刀分尸抢夺尸块。
那种眼神,绝对可以比拟一个坐在电脑屏幕前打着《炉石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