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平安京所在的山城国往南,是流出自琵琶湖的淀川(大阪川)所冲击出来的肥沃平原,这片平原的坦荡,让人几乎以为日本也是一块肥沃的乐土。
但是如果从山城国往北、经过比睿山和贵船山之间的峡谷,进入丹波国、若狭国等处后,这种幻想的持有者就会被立刻打脸教做人。翻开地图一看,满眼都是绵绵群山,只有若狭国靠近琵琶湖的一小片狭长地带和丹波国的福知山城一带有些平地。
若狭国的占地面积不比山城国小,但是到战国时代的时候为止,该国的石高也只有四五万石,还不到山城国的五分之一;丹波国的面积是山城国的将近三倍,而石高也比山城国略低。这些,都是山阴诸国蛮荒险峻的一个真实写照。
如今这个年代,日本在西国地方的统治,还主要集中在山阳道附近,一来山阳道地势更为平缓、而山阴除了崇山峻岭还是崇山峻岭;二来山阳道靠近的濑户内海因为日本三大主岛的遮蔽,海况非常平稳,一年四季哪怕是小早走舸这样的船都能在内海上畅行无阻,而山阴面对的西北海(日本海)上风涛则要恶猛的多。
三百多年后的室町幕府时代,日本人首次开始开采石见银山的时候,虽然银山储量巨大,但是开采速度却一直不高。这种情况持续了二百多年,直到江户初年、著名奉行大久保长安担任德川家的银山奉行之后、修筑了一条横跨整个中国地方(这里的“中国”就是指日本西国山阳和山阴两地的总和)、穿山凿隧、从山阴直抵濑户内海的官道,名叫“银山街道”。
从此以后,石见银山的银子走这条陆路官道运到山阳道的濑户内沿岸港口装船转运,这才大大提高了石见银山的开采效率和速度、缓解了运能瓶颈。
正所谓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能让资本家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巨大的银山厚利,却依然因为气象对山阴外海海运的阻挠、而导致银山产量大减。由此也可以反证,这一地区的海况之恶劣,不是古代日本人的航海技术容易客服的。
造成这一切地理气候环境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火山列岛地质构造中,靠近欧亚大陆的一边是海沟、海槽地形,而面向太平洋的一面则是大陆架自然延伸特征——这一点,就算对历史和地理毫不了解的现代人,只要看看中日两国在“经济专属区”划界原则和“海底开发权”的扯皮,就可以明白知道了。
为什么后世的国朝政府在南海问题上,一贯坚持“中心线法则”的经济专属区划界方案,而在东海则强调“大陆架自然延伸法则”呢?这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