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分别设立邻、里、党长。不但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变九品混通制为新的租调制度。九品混通制是北魏初年在宗主督护制推行时的一项赋税制度。即按每个宗主的财产多寡,分为九等,按等征税。实行三长制后,孝文帝即颁布了新的租调制度:即一夫一妇调帛一匹,纳粟二石,另外,十五岁以上未婚者4人,奴婢8口,耕牛20头,并纳一夫一妇租调。由于曾被荫庇的大量民户从宗主督护制下分离出来,纳税户比前大大增加,故国家的财政收入亦有增长。
政治方面:
第一,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由于北魏初年的首都平城,地处偏北,土地瘠薄,交通不便,又是拓跋贵族聚居之地,保守势力很大,对推行改革不利。于是,孝文帝遂于太和十七年(493)借口南征南齐,遂率军迁至洛阳,并下令定都于此,并先后平定了保守势力的多次叛乱,有利于改革的大力推行。
第二,改革官制。北魏初年的官名***皆拟远古云鸟之义***,不仅质朴,且带有图腾余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遂模仿两晋南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新的官僚机构。
第三,改革律令。孝文帝曾于太和十六年颁定新律。新律不但律文简省,而且删去了旧律中的一些残酷而又落后的刑法,在我国法制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社会风俗方面:
第一,禁胡服胡语,倡导着汉服,说汉话,用以消除鲜卑族和汉族在服饰和语言方面的隔阂,为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创造条件。
第二,改革丧葬风俗。孝文帝迁洛后曾下令:***迁洛之人,死葬河南,不得北还。***(《魏书?高祖纪下》),改变了鲜卑族原来身死要归葬祖茔的旧习。
第三,改姓氏。太和十二年(496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一律改为汉字单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等。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第一,使北魏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第三,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六镇起义北魏初年,为了拱卫首都,防止柔然人的入侵,遂在平城以北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等六个军事重镇,是为北魏六镇。
北魏从孝明帝以后,统治集团日益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