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惊波一起三山动 第三十八节(9 / 9)

大隋风云 猛子 8166 字 2021-06-06

才能成为评判某一具体政权合法性的依据和标尺。也就是说,按儒家的道统观,一个朝代或政权是否合法,最后必须取得文化上的支持,否则,就是非正统。这个文化上的支持,即道统的支持。历史上“正朔在东南”(东晋南北朝)、“道统不在辽金而在宋”之论,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南北朝正朔之争:

言及南北朝,由于大多史官总是以“本正流清”的南朝为“正朔”,代代相袭。

在传统修史家眼里,一部分视江左的宋、齐、梁、陈四国为正朔,如资治通鉴,还有一部分则视南北朝两边都是正朔,如南史和北史。

正朔之争,自西晋永嘉之乱后便开始了。

西晋的士族都是自汉末以来兴起的,也有少数是自东汉就繁衍不衰的。永嘉之乱发生后,西晋的士族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以琅邪王氏为代表南渡到江左,一派则以博陵崔氏为代表留在故里。

原来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的士族集团纷纷南渡,聚集在琅邪王司马睿的身边,建立了东晋政权。这个政权建立后,在长期与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中,依然在名义和形式上保留了正统地位,被北方的广大晋人奉为正朔,并在名义上作为北方众多少数民族政权的天子,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用天王的体制表明作为晋朝的藩国。

南渡的士族中没有在西晋政坛上可以划入第一流士族的,他们大都属于第二流的士族,在南渡前在政治和文化上都缺乏足够的影响力,迁移相对容易。留在北方的士族大都是根深蒂固、族大势强,安土重迁,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些留守北方士族基本上都继承了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传统,坚持以儒学为本,轻视玄学,家风严谨。同时,他们也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整个南北朝时期在文化和政治上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至于南朝时的使臣到了北魏的洛阳要感慨礼乐衣冠尽在北方了。这些北方士族子孙相袭,一直到唐代还保持着固有的势力,有唐一代,崔氏就出了二十余位宰相。

中国文化一向有重正朔的传统。所以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消灭了北方的割据势力之后都会急不可耐的进行统一南方的战争。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北魏与刘宋的瓜步之战以至隋灭陈之战,推究其文化原动力都是来源于重正朔。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